找到伟大小说的平衡点
一种写作模型
“开发人物的情感经历,与充满激情的事件联系起来。”
杰夫·格尔克这本书的核心就是提出了“心结-关键时刻”写作模式,即整部小说实际上是从心结到关键时刻的准备、过程及其结果。从寻找人物的核心性格到设计解开“心结”的“心路历程”,将心路历程外化就自然是情节,按照经典的“三幕式结构”(引入、故事核心、高潮和结局)来架构小说,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从人物到情节的完整创作。
两种类型的小说家
“一种擅长设计情节,一种擅长人物塑造。”
擅长情节设计的小说家整日思索关于故事的种种可能。擅长塑造人物的小说家总是着迷于探索什么样的人物读者会感兴趣。擅长设计情节的小说家塑造出的人物扁平、虚假、老套;像是照纸样剪出来的。注重塑造人物的小说家能塑造出充满生气的人物,但是让这些有趣的人物干什么,他们往往绞尽脑汁仍不得而知。影人必读||怎样一年看8000-10000部电影?
作为情节至上的小说,你必须花点功夫塑造真实可感的人物至关重要。人物至上的小说家,你必须学会设计一个令人满意的、紧凑的故事框架并不流于程式化。有人物又有情节,你的故事就会轻快地跳跃且紧扣主线。
三张文学地图
人物分层图
“创造富有层次感的人物,他们有个性特征、自然特点以及身份背景。”
图一
借用《怪物史瑞克》的名言——“妖怪就像洋葱”,来谈塑造人物。小说的完美人物就像洋葱,他们是有层次的。上图即展示了塑造主要人物的层次。就展示主要人物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其核心性格。但是要使你的人物差异化并现实可感,仅有核心性格还不够,还需要添加层次。正是这些层次将核心性格相近的人物区分开来。也许两人有相同的基本性格,但是他们在其他层次上表现有所不同。与小说最相关的就是人物的心路历程,首先我们要找到人物的核心性格,接着我们要为他的核心性格做些点缀装饰,追寻人物性格发展的每一部分,也许你就可以迫不及待地推出你的人物了。
麦布二氏人格类型量表
麦布二氏人格类型量表把所有人格类型划分为四种非此即彼的性格构面。比如说,一个人要么是外向的,要么是内向的,这是其中一种。另外三种是理性或直觉、思考或感受、判断或意识。4组构面排列组合,就会形成16种基本的性格类型。这一部分比较复杂,也没有必要深究。我的建议是,探究笔下人物时可以找来对照理解。这个量表,会丰富你对人物核心性格的认识,给你耳目一新的感觉。常有人写战士,除了倔强、不服输等几个大项,似乎找不到太新的东西,这个量表就给你差异化的性格定位。(详见《情节与人物》P17-19)
情节和人物融合图
“将情节与人物无缝衔接起来,创作出吸引读者不停翻页的作品。”
能看懂这张图,也就理解了杰夫·格尔克独特的写作模式。我的建议大家从自己熟悉的影视或图书入手,会让你更容易理解。
图二
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从整体上了解故事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如何与外部情节产生关联。左边是故事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右边是外部情节。那么,二者是如何联系的?故事主人公首次出现,作者描写的是其初始作态,并对其心结予以暗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初始状态的描写和心结暗示将图的两边联系起来。创建常态之后,就要通过诱发事件打破常态。第一幕和第二幕的界限就是故事主要人物被引入,故事主要挑战被交代,且主人公参与到故事的最大挑战中来。比较好的案例悬疑小说《别相信任何人》。拉故事1.0改版!旧版中有些极其重要的内容,你现在就该立马听!
事态升级始于诱发事件,贯穿故事中间部分。故事中间部分大体等同于第二幕,也就是故事的核心。随着主人公回归异常状态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外部世界也愈发危险、愈加复杂。外在和内在的压力都在升级。每一次故事主人公尝试克服外在障碍,外在障碍都会券土重来,而且不断升级。最后,一切准备就绪,故事主人公和外在挑战及冲突来源进入待战状态。
第三幕将角色归位,开始上演高潮。故事主人公到达心路历程的裂变点。她做出了选择,就要直面最后的挑战。在应对最后的挑战中,她的所作所为完全取决于她在关键时刻所做的决定。比较好的案例是《泰坦尼克号》。杰夫·格尔克在书中有非常精彩地分析。
四个写作技巧
内心独白
在人物登场之前,为人物写个内心独白。我是谁?性格如何?自我评价?有什么独特的成长背景?别人眼中的我是什么样?实际上就是运用“人物分层图”来写个自传。这个内心独白就像是一瓶封装好的酒,需要时你打开酒瓶,重新回味人物的本质。内心独白能让我们很好地理解人物。
情节地图/事件清单
将你所有的想法绘制成一张粗略的事件地图。当你看到这张地图的时候,感觉就像一张清单,上面记录的时间描述的是不断升级的矛盾。就像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到的,情节的根本关系是因果。这种推进应该是渐强、环环相扣,最后守得云开见月明。参考案例是刊发在2017年10月10日士兵面孔上的《越挫越勇》。这里也强烈推荐西班牙拍摄的悬疑电影《看不见的客人》,5次翻转的剧情,看得出编剧对于情节关系的精准把握。
中间开场
其实,就是把第二幕主要情节提前。从破坏常态或者说冲突矛盾写起,这样写有时效果奇佳,但对于长篇小说而言成功率不高,特别是刚开始写小说时。大部分小说家还是坚持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的线性写法。我觉得,人物特写不妨打破线性,搭建结构的迷宫来不断给读者设迷、解迷。参考案例是刊发在2017年5月9日士兵面孔上的《“冷板凳”逆袭》。
情节循环
循环就是将故事的结尾情节用在开头部分。循环让小说读起来有一种完整、全面和有计划的感觉。参考案例是刊发在2017年11月28日士兵面孔上的《魅力开讲》。前后都是宣讲会的现场。
不管你是情节至上型小说家还是人物至上型小说家,你只拥有旋律而已,让我们开始制作一首完整的歌曲吧。
故事君在之前的文里讲到要在基本情节/人物模式的基础上,做与时俱进的创新。那么,具体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故事君今天找了很多有趣的例子,请大家摆好小板凳,听故事君细细道来~
1、在原有情节上更新进化
故事君要举一些久远的例子啦~就拿武侠小说来说,官宦小姐爱上江洋侠客是非常常见的情节,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情节在不同作家手中是如何处理哒~
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名动海内外,王度庐先生的原著小说写于30、40年代,里面官家小姐玉娇龙陷身沙漠中,遇到了大盗罗小虎,不打不相识后私定终身,但玉娇龙最终回到家中,二人偷偷私会。后玉娇龙迫嫁鲁翰林,罗小虎大闹婚礼;她出嫁后以还愿为名舍身跳崖,假死脱身,终于浪迹江湖。
到了梁羽生的《塞外奇侠传》和《七剑下天山》里也有一段这样世所不容的恋爱,他干脆把二人处身的阶层矛盾大大激化,。
,二人相爱。但横亘在二人中的可不是罗小虎与玉娇龙的等级那么简单,而是国仇家恨,,而是更为纠结,矛盾一下子激烈好看起来~就像玉娇龙被迫嫁给其他官宦一样,,,结果路上遇见清兵被杀,女儿易兰珠长大后行刺多铎被擒,,只能自尽。
发现没有?两组爱情的人物类型和关系基本相似,但后者在前者基础上大大加强了人物间的张力,用上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模式、女主怀孕、后代复仇等绝杀,于是就更好看一些。
如果你抓耳挠腮,发现原先的情节真的已经非常完善,确实没什么好更新的,你也可以棋走险着,彻底打破原有的情节模式,在原先基础上走向反面。
金庸《飞狐外传》里清廷官家小姐南兰因报恩嫁给了大侠苗人凤,我猜当时金庸的内心os可能是这样的:“好吧,既然梁羽生把这个类型的纠结之爱写到极致了,那我就来个反类型的!官家小姐和江湖人士的三观肯定差很多,他们婚后肯定有很多矛盾的,我就从这里入手写个虐恋吧!”于是金庸就想,怎样才能虐呢?不如就让她抛夫弃女,被反派利用,最后才发现原来最爱是原配吧!这样够虐吧~(话说今天这一招也是还在广为沿用啊)
于是他就从人物性格、经历着手挖掘,设计南兰因父亲死于非命而厌恶舞刀弄枪,从小读诗书而喜欢文艺男青年,她虽然嫁给苗人凤却渴望花前月下、会说体己话的男人,这样人物出走的动机就合理了;接着把她出轨的对象设计成反派,把她的结局和小说里争夺藏宝图的一条主线连起来,所以就成了:女主发现了自己看错了人,但又无从回头,只能保守秘密,死后让反派把装有藏宝图的宝钗送回给丈夫。这样他们的感情支线就和整个故事的主线联系到一起了。
当然,颠覆原有情节模式肯定不是全盘再造,是给原来的模式找一个新的角度,而新角度带来的新情节肯定也是脱胎于某种母类型的,像上文这个例子就是从属于“背叛、悔悟”的类型。
2、引入新的角度,会有新发现
老故事新视点
灰姑娘的故事简直是个常讲常新的母题,光迪士尼动画、真人电影都拍了好多部~后来这个原型被各国故事引入,创造出一大批影视作品,光90、00年代的韩剧、台剧就有一大批说得出名字的,还能细分成一直善良等待王子型和黑化复仇型,《天国的阶梯》和《人鱼小姐》当时都创造了收视神话。
但有编剧不满足于原有的套路,他当时肯定想,没有人从灰姑娘姐姐的角度想过问题,她也曾好看过,她肯定也很想得到爱啊~于是就有了韩剧《灰姑娘的姐姐》:来自单亲家庭、小时候吃了很多苦的姐姐也有许多苦涩和无奈,她强装恶人其实心底是纯善的;而灰姑娘就像温室的花朵,她被夺走了父亲和爱人后尝到了姐姐以前的哭,走向了黑化。
怎么样?这种创新虽然也有风险,但也会给人留下视角独特的印象,万一故事讲好了格外加分啊~
新瓶装旧酒
不知大家有木有看过一部电影《傲慢与偏见与僵尸》,买了奥斯汀原著的版权,但讲了一个名媛绅士一起打丧尸的故事~强烈的反差下,人物的互动居然蜜汁有趣,想想伊丽莎白在蕾丝衬裙裤袜下藏好佩剑有多攻,而达西先生是否会对僵尸说“你先请吧”呢?
当然,这只是一个有趣的例子,装旧酒的新瓶肯定也得和酒的品种、气质有契合度,具体的创造就依托于作者的功力啦~
3、想不出新的情节模式,从写法入手啊!
故事君之前在《小说想玩复杂的结构?你需要注意了……》里讲过不同结构的写法,下次情节告急时,你不妨试试新的时间结构,也许就有新的发现~
悬疑/侦探小说里讲述一件年代久远、真相不明的案件,一般是通过一两个人的回忆来交代。专写武侠的金庸却从电影《罗生门》里得到了灵感,通过四五个或亲历、或从亲人口中得知当日经过的人的不同插叙,对一件几十年前的旧案进行了全方位的回忆。作者利用这别样的叙事方式,不仅揭示了真相,更表现出了参与其中各人的性格、人品和身份,这种充满悬疑的味道更给小说增添了新的韵味,称得上是一石三鸟。
故事app作者米炎凉的爱情故事《孔雀》,情节也不算新颖,但写法别致,用旁观者的视角,先从故事的中段讲起,然后倒叙讲前情,最后又回到开头,讲结尾。这种结构和情节、哀而不伤的故事风格结合得非常好,使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让人难忘。
亲爱的,下次再真的卡文了,不妨从这几个角度找找突破口,说不定就柳暗花明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