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著名传记 >「人物」游艳霞:我的自传由自己书写

「人物」游艳霞:我的自传由自己书写

2023-05-10 14:56:27

游艳霞同学说,她喜欢邓丽君的歌,

而她认识邓丽君,就是因为这首月亮代表我的心。

Part.1远行——从三宝垄到暨华院


三宝垄,坐落于爪哇岛上,距离印尼首都雅加达东约四百公里,华侨称其为垄川,是印尼第三大港。相传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下南洋时,曾在这里登陆,城市由此得名。每年阴历6月30日是郑和抵达的“圣日”,这时,全国各地的华侨华裔都要到这里参加庙会。



游艳霞来自这里,如今的她是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留学生。高中毕业后,她来到中国求学,在北京华文学院学习一年汉语之后来到广州暨南大学。她这样描述她的家乡:“郑和下西洋到过的地方,航海业很发达。太阳特别大,人们出门都会打太阳伞。”


印度尼西亚大部分处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最高气温可以达到35°。由于处在板块交接处,大大小小的岛屿上有许多火山。我第一次见到游艳霞的时候,她开朗地向我打招呼:“你好姐!”眼前仿佛出现印尼炙热的沙滩和一望无际的海水,南亚人阳光一样的热情扑面而来。



游艳霞的家庭信仰儒教。儒教在印尼作为六大教之一,曾经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历程,直到瓦西德当上总统,才重新使儒教合法,2006年正式重新公开活动,身份证上允许将孔教登记为自己的宗教信仰。


“总统就说,儒教可以让人们生活得很好。孩子对父母很孝顺,人们的关系也可以很和谐,人们都会去努力好好生活。为什么不可以当做宗教呢?我小的时候,家里就教我三字经弟子规,学习这些东西就很好,就可以让家庭很和谐。”她说。


她的家乡从小学开始就开设了汉语课,她们需要学习家乡方言、印尼语、英语、汉语四种语言。对汉语的学习会从小学持续到高中,从音调到汉字到常用语。虽然因为师资力量等原因所限,这样的学习不足以形成对汉语的系统认知和对中华文化的深入探讨,但是也从某种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将一些儒家思想联系到了她们的生活中。


她的爷爷和叔叔会拉二胡。爷爷在印尼当地办了一个教授二胡的班,有时候会来中国买二胡。她从小耳濡目染,对于中华文化,就在一声声二胡的奏鸣之中,在无国界的艺术的熏陶下,形成了一种遥远的共情。


(游艳霞的爷爷)


也许是家族和环境的影响,也许是机缘巧合,也许是从小对儒教的热爱,游艳霞高中毕业后,在父母亲的支持和鼓励下来到了中国,开始了她的大学——从三宝垄到北京到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Part.2  真诚——构筑友谊的桥梁


游艳霞形容中国的南方和印尼很像。“习俗很像,喜欢吃米饭,喜欢吃辣。”“在这里过得很舒服,没有不适应。”


大一的时候,她在北京华文学院读书,她形容那里的天气“很大的风,很干燥。”她更喜欢广州一些,这里的温润和潮湿更类似她的家乡。


有一天,一个老师和她说,现在有一个乌兹别克斯坦的男生中文很不好,你帮助他学习中文好不好?她爽快的答应了。最开始老师建议让男生给她钱,她说不要,老师就和她讲:“你收钱他才会很认真学习呀。”那时候是寒假,她每天都要去一家饭店打工,闲下来的时间再帮助男生补习。有一次男生迟到了,她很生气:“我的工作很累,还要等你,我在用休息时间帮助你学习,你不可以迟到啊。”男生羞愧地承认了错误,从此再也没迟到过。这样的帮助一直持续到现在。“我现在还在帮助他补习。比如他可能明天要考试了,就会打电话给我说,艳霞啊,我有的地方不会怎么办?我就说我已经在宿舍了,那好我现在到L层帮你看一下。他就从图书馆跑过来找我,我再告诉他,这些字要怎么读。”


最终,她还是没拿过男生一分钱:“我最开始说要收钱就是怕他不学习吗,后来过了一段时间,我就和他说,我不要你的钱,但是你要认真学习,这样我付出的时间才有意义。”现在,乌兹别克斯坦的男生已经因为汉语水平的提高,从E 班升到了D班,她提起这件事,眼里满是高兴。“最开始只是我教他,现在我们一起学习,他有时候也能发现我的错误了。”


她提到自己的家人:“从小就记得母亲很喜欢帮助别人,所以我也像我妈妈一样,很喜欢帮助别人。我帮助别人,如果我有了困难,别人也会帮助我。”她的爷爷教二胡,有时候有的小孩子没钱学习二胡,他也会让他学,但是告诉小孩,没有钱也可以学,但是要认真学。


寒假的时候她在饭店打工,一天经理的妻子身体不适,她发现之后询问她需不需要帮助,要不要晚上下班之后帮她按摩。经理的妻子很惊讶“你会按摩啊?”她笑着说会啊。那天晚上,她帮助经理的妻子进行推拿,给她喝了热水泡姜。第二天经理的妻子高兴地对她说,“我现在身体特别舒服!昨天晚上睡觉睡得很香。”后来她离开饭店之前还告诉经理的妻子,虽然不在这里工作了,但如果以后身体不舒服,还是可以找她来按摩。


她说那个饭店的老板和员工都对她非常好,“我很lucky,非常非常幸福”。亦或这是一种双向的真诚,形成的一种温和而不显露的温暖暗流。


“在印尼的时候,我学习中庸、四书五经,是用印尼话翻译过来的版本,明白了是什么意思,现在在学习用中文表达。”她现在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主要集中在儒家的思想,但是她本身的品格和传统的仁爱观念那么相似而息息相关,也许是所有美好的品德的共性,普世价值的存在吧。


(参与庆祝新年舞蹈节目)


Part.3  大讲堂——鲜活的传统文化


游艳霞是在宿舍门口的宣传栏看到暨南大学中华文化大讲堂的介绍的。她从小喜欢艺术,也喜欢中华文化,看到的时候觉得有趣,便去问教她文化的老师,老师告诉她怎么报名,然后顺理成章的进入了大讲堂学习。其间修习了古琴、茶艺、吟诵、汉服的课程。最喜欢的是汉服课,“汉服很美,穿上汉服表演的时候很开心。”


(参加大讲堂的宣传活动)


她觉得上课有趣,也觉得学到了东西。不同于书本上讲授的概念和文字,这里她眼见的、耳听的、手指感受到的都更加活灵活现。书上的汉服一晃,落在她的手里,摸上去是密密的针织的线。拨弄古琴琴弦的伶仃作响,将人迅速拉回千年之前——高山流水觅知音。紫砂壶侵泡出的茶的浓浓香气,仿若使人置身于现世之外。

(在大讲堂进行古琴的学习)


她喜欢中华文化。这个喜欢,小时候是爷爷拉二胡的悠扬旋律,长大一点是念着半懂不懂的弟子规,再大一点是学校里面学的汉语,后来她飞过大海,看到的风土人情,走过的华夏土地,接触过的人和事,都是中华文化。她讲起有人曾经问她,为什么玩游戏的时候不和印尼的同学一个组跳舞?她就说:“我来到了中国就是要学习中华文化,如果我在中国还是在学习、了解印尼的文化,为什么还要到中国来呢?”


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大讲堂在她对中华文化的感知中有什么突出的作用的话,那个词可能叫做“生动”。不是平面化的符号,而是可以触摸到的实在。她读论语,曾子说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然后清明节她走进巷子,去用心祭拜。文化不是符号,传统更不应该消亡。当代中国依然无法脱离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仍然生活在与过去相关的历史脉络之中。


(在印尼节目中演唱中文歌曲)


Part.4  未来——传播中华文化的愿景


游艳霞来到中国已经快两年了,期间未回过印尼。问她想不想家,她笑着说自己从小很独立,有时候跟着去别的城市表演,已经习惯离开父母的生活了。虽然想家,但是也没有很迫切回去的想法。


目前,她已经和印尼当地的一家公司签约,学成归国之后将从事汉语教学的工作。“现在在印尼很多公司要求会中文,学会中文会更容易找工作。”


她向往着把中华文化带给印尼。 “我不要说我学到了中华文化,然后让它停留在我这里,这样就只有我有收获,就没有很大的意义了。我想的是要把文化‘送出去’:我回去教书,然后把我学习到的东西教给我的学生。”


我有理由相信,眼前这里洋溢着热情笑容的女生,会坚持着她的理想,在余下的两年多时间里,认真学习中华文化,并将自身的感悟,传达给她以后无数的学生。


采访接近尾声时,她拿出印尼的零食送给我当做礼物,然后笑着说了再见。下午,她将要老城区里面逛一逛,明天还会去来中国的爷爷家里包饺子。


她正在这里学习生活,不是单纯学习书本,而是用脚去丈量华夏大陆的每一寸土地。与其他留学生相似的是,他们都正在一个陌生而熟悉的国度里面充实着自己,不断吸收着新的思想和知识;不同的是,她正在用自己20 年来生活经历造就的体悟来感知眼前,那么她所感受到的一定又有所差异。这个从印尼而来的女生,会带着一份她“独有”的中华文化回到故里。那时,她将会成为一个传播者,把她眼中的真与美的体验,仁与爱的思想,告诉更多的印尼人民。


(游艳霞在包饺子)

(游艳霞系中华文化大讲堂第二期优秀学员、

汇报演出演员、华教系学生)


在即将截稿之际,游同学再次联系了我们采访人员,希望借这个平台表达对其老师的感谢。我们无法拒绝这个真挚的请求,又要赶上发稿时间,便决定把与游同学的聊天记录放上来,希望她的老师能感受到游同学的感激之情。


我们由衷地为这样一对师生感动,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的路上,需要有更多这样用心的传播。

愿游同学早日实现她的梦想。


转自暨南大学中华文化大讲堂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传记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