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
14年,16本书,涉及艺术史、绘画、书法、摄影、音乐、舞蹈、建筑以及设计,在此一一呈现。
文/孙琳琳
《新周刊》第436期
21世纪迄今已过去14个年头。这14年,艺术书在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这既是因为艺术市场繁荣带来的资本和注意力,也是因为中国人对生活中审美的需求越来越多。
2007年是一个分水岭。在2007年之前,国内畅销的艺术书大致是上个世纪经典的再版,如欧文·斯通的《梵高传》、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和李泽厚的《美的历程》。
美术教材一直卖得好,但大多数人不知罗伯特·贝弗利·黑尔的《艺用解剖》,于是随大流买了《伯里曼人体结构绘画教学》。知名艺术家的画册(席勒最受欢迎)当时也很流行,不过通常印刷质量一般。
随着2007年左右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爆发,与艺术相伴的除了艺考热、拍卖热、商业机构增多,还有图书出版领域对艺术类图书的青睐。这一年,丹托和艾柯、加德纳并肩进入中国,电影、摄影领域的经典著作也在畅销书之列。
西方艺术理论早已发展得很完备,但二战前后的艺术理论代表著作并没有系统地译介进入中国。2009年,浙江大学教授沈语冰就此展开工作,他翻译出版了格林伯格的《艺术与文化》、弗莱的《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成为艺术理论界最勤劳的人之一,先后主编“艺术与观念译丛”、“艺术理论与批评译丛”、“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书系”等丛书。
同一年,汉学家高居翰的系列著作《隔江山色:元代绘画(1297—1368)》、《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1368—1580)》、《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中文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将西方中国画研究领域的成果介绍给中国读者。
纵观国内的艺术书,好书往往是译介西方的多,中国原创的少。但其中也有例外,如赵广超的《笔记<清明上河图>》、陈丹青的《退步集》。当代艺术领域最勤奋的作者要数吕澎和巫鸿。前者聚焦当代艺术发展史,后者则从古代仪礼研究中转身一跃,介入当代艺术领域。
除了等待译作,越来越多有英语能力的人选择直接购买和阅读原版书,这就缩小了中国与西方知识的时间差,促进了全球化。当然,原版阅读也催生了不少好书中文版的译介,一本书从诞生到出版中文版的速度大大提高了。
制定这份21世纪书单,经常会遇到难以抉择的情况。每当此时,只要将两本书放在一起审视,心中便有了答案。所以这个书单里的书,每一本都是“比较研究”的结果。
21世纪只过去了14%,拣选好书竟如此之难。而回头看20世纪,却感觉本本都是经典之作。细想两个时代的差别,也许关键就在时间上。经过100年,今天仍能再版的都可谓经典之作,而今天并没有公论的书,经过时间淘洗,将来说不定也会跻身经典之列。
回复以下 关键词查看对应内容:
大理丨宫崎骏丨程浩丨台湾丨土豪丨美剧丨妖孽丨刻奇丨丨一辈子丨情人节丨身体与性丨游客帝国丨旅游大巴丨不想过年丨空姐丨中国男人丨中国笑点丨app丨新周猫
新周刊
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
微博丨@新周刊
微信丨new-weekly
APP丨for iOS / Android
官网丨www.neweekly.com.cn
新媒体合作邮箱丨neweeklytea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