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23 日至 3 月 30 日,你若来到 798 艺术园区、草场地艺术园区,便会看见四处张贴着各大画廊的巨幅海报和园区主题海报。
画廊周北京,对国内而言,还是一个新生的当代艺术盛事。新任执行总监王一妃说,这场活动即是“将北京的优秀艺术资源聚拢,让世界知道 798 在做什么”。
本届画廊周北京共有 22 家画廊、艺术机构参展,其中包括 18 家内外顶尖画廊、4 家非盈利机构,呈现了逾 60 位艺术家的作品。参展画廊们分布密集,依然依循了画廊周北京创始人德国艺术家托马斯·艾墨思最初确定下来的“小而精”、“地点集中、便于观看”的思路。
画廊周北京的经验来自于柏林画廊周。除柏林外,在世界各地,如瑞士苏黎世、比利时布鲁塞尔、法国巴黎、西班牙巴塞罗那等多地均有每年举办画廊周的历史。
本届画廊周北京除展览外,还新增了艺术论坛、户外公共项目和公众日项目,是主办方口中“反精英意识倾向下重视公众参与”的体现。画廊周北京聚集了来自各个领域、各个流派的艺术家们,更邀请了 400 位左右的国内外艺术藏家和艺术专业人士、顶尖艺术家和博物馆馆长出席。
循着导览地图,逛着一个个展厅,发现这许多画廊的组合与配合之间,存在平衡的脉络关系。
画廊里不仅包括早已颇具国际知名度的 UCCA 、北京公社,也有主要呈现中国本土当代艺术的长征空间、空白空间、艺·凯旋和以东方气息与当代相结合的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墨斋、艺琅国际;不仅有对抽象艺术关注更集中的偏锋新艺术空间、今格空间,具更多实验性的魔金石空间、杨画廊,还有更具论坛效用的泰康空间、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1. 北京公社 | Beijing Commune
理查德·迪肯(Richard Deacon)在中国的第一次个人展览《理查德·迪肯: 新雕塑》(Richard Deacon: New Sculpture),以新材料的运用,发挥打造出独具一格与形式感的新雕塑,并为观众呈现 Custom 和 Alphabet 两个系列的全新作品。
2. 博而励画廊 | Boers-Li Gallery
“柏林5人展”(5 X Berlin),呈现了五位艺术家各自的系列绘画作品、浮雕作品纸上作品以及雕塑作品,旨在与柏林文化颇为相似的北京创造出新的灵感火花。
3. 常青画廊 | Galleria Continua
这位曾攻读自然科学、并钟情于分割法则的艺术家,在探索着线条如何穿过平面时,不断衍生出迷人的新形式。霍勒在方法论上的探讨,显然很有实践性且成果颇丰——他创造了无穷尽的色块和系列几何体。艺术家通过对多重媒介的运用,充分展示了其艺术实验中超出常识的感官体验。为了认知这个世界,我们该如何将其“划分”?
4. 长征空间 | Long March Space
刘韡近期的装置及绘画创作持续地回应着快速变化的城市肌理,并以抽象的方式让观众注意这些材质本身,从而提炼这个城市一系列的物理关系:“材质、机理、体积、速度、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5.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 Tang Contemporary Art
展览分别在唐人第一空间(时间的船)与第二空间(拒绝河流)共同呈现。大型宣纸装置作品“时间的船”气势恢宏,举重若轻,凝聚了艺术家从 1988 年以来装置艺术探索的简朴用心。而“拒绝河流”则精选了朱金石 1980 年代初到今天的抽象绘画艺术,尤其突显他近十年独领潮流的“厚绘画”。
6.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 Hiv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蜂巢(北京)A、B 展厅推出艺术家郭工的大型个展“切问”,呈现郭工近年来不同时间跨度、物质媒介相异的装置作品,在流动的空间中渗透他对于生命与艺术的体悟。
蜂巢(北京)C、D、E 展厅则呈现“蜂巢·生成 第二十九回于霏霏个展”。于霏霏的艺术实践根植于社会学和人类学,试图对个人的文化身份进行探索,分析其形成及其演化,既自我追问也重新发现世俗的庸常场景,并提出一些新的视觉可能性。
7. 今格空间 | Ginkgo Space
张帆的同名个展“张帆”中,体现了近年来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书写”成为他在绘画表达中的主要内容。张帆不希望“书写”变成对古人遗迹的复制,也不想追逐易变的时代潮流。“自叙帖”、“急就章”系列是废画三千中的胜利者,艺术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创作,这个过程与当代无关,又在冥冥中似乎存在着某种联系。
8. 空白空间 | White Space
展览将展出艺术家王海洋近期的绘画、雕塑、影像及装置作品。
9. 麦勒画廊 | GalerieUrsMeile
展览将呈现邵帆近几年在当代水墨艺术领域的最新艺术实践。在其曾多次描摹的主题“兔子”以及“猴子”肖像的创作中,他用动物的视角去看动物,试图用独特的当代语言阐述其颇具道教意味的思维方式。
10. 魔金石空间 | Magician Space
展览中,梁伟所选择的源图像映照了她对历史、古典艺术与建筑、当下都市环境及电影的浓厚兴 趣。每一件作品似乎都以其自身能量及存在理由构筑起一个异想世界。
11. 墨斋 | INK Studio
墨斋将为公众呈现实验水墨艺术家郑重宾最新创作的一组结合光影、空间与视频的装置作品——《行影支离》。
12. 佩斯北京 | Pace Beijing
竹,静持,雅洁,刚韧。“易位”个展,萧昱以竹为媒,将尖锐化为一种“柔韧”,在对历史、霸权、环境、人性等主题暗讽的同时,将一切又落向了充满想象的审美体验里。
13. 偏锋新艺术空间 | PIFO Gallery
麦克林在大幅的画布上用液体颜料无意识地作画,采用抽象的、有节奏的构图方式。麦克林传达着一定的叙事性,使得他作品中的任何形状都可以以一种符号或隐喻的方式来阐释。而王剑的作品可以被视作视觉自传。
14. 香格纳画廊 | ShanghART Gallery
展览将呈现艺术家近三年的最新绘画作品。
15. 杨画廊 | Gallery Yang
张玥的第二个个展“山鹰之歌”,展出艺术家 2016-2017 年间做的项目,主要是以文献与档案形式完成,其中包括两部分线索:一是围绕“枪”展开,。
16. 艺·凯旋画廊 | Triumph Gallery
本次展览将精选展出许宏翔以风景系列为主的近二十件最新绘画力作,并将特别推出许宏翔的最新艺术项目——《木莲冲》。
17. 艺琅国际 | X Gallery
“说吧,灰色”为影像装置,99 个纪录片,每个灰度色相片长 2一一3 分钟,中英文字幕,在线播放,现场放映一个大约 60 分钟的总体集结片;99 个限量版灰度色块沿视平线高度一字排开,每个色块旁边印刷中英相关的故事内容以及视频二维码线上播放的链接。
18. 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 | Platform China
本展览是刘港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展览,也是策展人崔灿灿对策展语言的全新尝试。展览分为三个部分——“观念三要素”、“历史的笔记”、“午夜出版社”,讲述刘港顺 20 多年的创作历程。
19. 木木美术馆 | M WOODS
美国当代艺术大师保罗·麦卡锡的中国首次个展,其充满实验精神的艺术实践对当代文化,尤其是充斥在美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和主流媒体价值观的黑暗面进行着曝光。
20. 泰康空间 | TAIKANG SPACE
“制性造别” 将以展览、论坛、工作坊和出版物结合的方式,针对性别(gender)相关议题发起讨论和展演。
21.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 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在画廊周北京期间推出三位艺术家的个展,分别为萨拉·莫里斯的“奥德赛”、“谢南星:香料”、张允菡的“新倾向”。
22. 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 Hyundai Motor Studio Beijing
展览“漂流”希望创造性地理解和表述激化了区域冲突、边缘化和不平等的社会流动状态,开发另类的想象和选择, 进而实践一种可能的普遍伦理。
除展览外,画廊周北京新增的公共艺术项目将呈现 9 件户外公共艺术作品,由参展艺术家铁木尔·斯琴、蔡磊、张玥和童昆鸟带来。798 艺术区更是永久收藏了五件作品,分别来自隋建国、沈远、郑国谷、刘韡、何岸。
画廊周北京联合知名文化机构与思想平台,策划推出一系列精彩的对话、讲座与线上直播作为公众日的活动内容。
以下是你还没有错过的论坛:
3 月 28 日
活动主题:艺术家工作室对话直播
活动时间:15:00-17:00
对话嘉宾:马秋莎、ALEX
活动地点:马秋莎工作室
联合主办:画廊周北京 单向空间 单读
活动介绍:走进艺术家马秋莎工作室进行对话直播,用直播的方式拓宽感知艺术的场域。近距离了解艺术家工作室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探讨创作中的作品,探寻艺术创作的第一现场的思考和碰撞。
3 月 30 日
活动主题:北京画廊聚·变,你准备好了吗?
活动时间:15:00-17:00
活动地点:杨画廊 Gallery Yang
活动嘉宾:杨洋、王一妃
主办:雅昌
活动介绍:北京拥有优质的画廊资源,艺术家与藏家资源也极其丰富,然而,近几年来,却缺乏一个集中整合所有资源的优质平台。随着香港、上海等地当代艺术生态的活跃,北京寻求改变的必要性更加凸显。2017 年开始的画廊周北京,为北京一级市场的聚合带来了转变的契机。在 2018 年第二届画廊周北京举办期间,【雅昌圆桌】将邀请画廊周及参展机构相关人员就北京画廊艺术生态的现状、问题、聚合、转变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一场对谈,探讨未来北京画廊“聚·变”的可能与前景。
活动主题:当代艺术和哲学中的技术与物件
活动时间: 19:00-21:00
活动嘉宾:汪建伟、汪民安、戴潍娜
活动地点:UCCA 报告厅
联合主办:画廊周北京 单向空间 单读
活动介绍:对物的讨论已经成为当前西方哲学和艺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物总被看作是与人相关联的领域,是人的附属,但新的思辨实在论则主张物有自己的独特领域,物可以从与人的关系中解脱出来,拥有自己的本体和命运。从杜尚的现成物到日本的“物派”,再到后来的各种装置艺术,艺术家们也在不断探索物的使用方式,物被赋予了精神、情感甚至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