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中华读书报”可以订阅-
“他是杰出的作家,为中国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陕西作协主席贾平凹在接受读书报采访时表示。
据陕西省评论家李星介绍,陈忠实自去年查出口腔癌,后转移为肝癌。前几天吐血,一直在抢救。陕西省作协主席、《小说评论》主编李国平表示,陈忠实的去世,是中国文坛的巨大损失,“有些人把文学作为敲门砖,陈忠实是以文学为生命的人。他的《白鹿原》是现当代长篇小说高峰式的作品。”
前些日子,在西安举行的盛大文学全球写作大展颁奖活动上,见到陈忠实。《白鹿原》之后,他出版过不少作品,但也不过静水微澜,没有太大的反响。多数人提及陈忠实,依然是《白鹿原》――作品问世后近20年中,历经无数采访和对话,一而再地谈论《白鹿原》,陈忠实是否有点无奈和烦恼?
他把这一切做了个了结,用《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上海文艺出版社)回答了所有。在颁奖活动间隙,甚至在等车的几分钟里,我们见缝插针地做了一次简短的采访。
陈忠实几乎不写后记或自序。因为他总认为作家是用作品和读者交流的,作品发表出来,没有多少必要再说什么。所以,在陈忠实已经出版的60余种小说、散文选本和文集中,只有在上世纪80年代初出版第一本书――短篇小说集《乡村》时,写过一篇不足千字的后记,此外他几乎没有写过什么自序或后记。
可是,多少年来不断地有人采访,搞评论的也想了解《白鹿原》的创作过程,甚至有多家出版社约请陈忠实写自传。当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魏心宏再次提到这个问题时,陈忠实真诚地说,没有打算写自传,但是可以考虑试写《白鹿原》的写作手记,着重点在写作生活本身。他说:“对我而言身价在写作,任何经历没有意义。很多老农灾难更多,为什么不让他们写写自己的经历?关注作家,无非是因为他的作品。”
写完《白鹿原》书稿的最后一行文字并划上最后一个标点符号的时候,陈忠实的两只眼睛突然一片黑暗,脑子里一片空白,陷入一种无知觉状态。“我背靠沙发闭着眼睛,似乎有泪水沁出……我在这一刻的感觉,不仅没有狂欢,甚至连往昔里写完一部中、短篇小说的兴奋和愉悦都没有。我真实的直接的感觉,是从一个太过深远的地道走到洞口,骤然扑来的亮光刺激得我承受不住而发生晕眩;又如同背负着一件重物埋头远行,走到尽头卸下负载的重物时,业已习惯的负重远行的生理和心理的平衡被打破了,反而不能承受卸载后的轻松了……”在《生命历程里的一个下午》里,陈忠实记录了完成《白鹿原》的真实感受。
他回忆自己当初所做的心理准备,是“沉静”。为此,他给自己立下三条约律:不再接受采访,不再关注对已以往作品的评论,一般不参加那些应酬性的集会和活动。“三条约律也是保障整个写作期间能聚住一锅气,不至于零散泄露零散释放,才能把这一锅馒头蒸熟……当我完成这部书稿之以后,便感佩当初的三条约律拯救了我的长篇,也拯救了我的灵魂。”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白鹿原》
作品写完之后,他有两种估计,一是这个作品可能被彻底否定,根本不能面世;另一种就是得到肯定,而且会引起一些反响,甚至争论。“不会是悄无声息的,因为作家自己最清楚他弄了一部什么样的作品。”1993年3月,陈忠实与当时的《小说评论》主编李星对话时,这样说。
“写作的过程中,完全进入当年构思写作的情景当中,做了一次回味。凡是能够忘记的,都是不值得记忆的。近20年的经历,凡记忆犹新的,都是写作中感受至深的。写起来,是心灵上的某种回归。”陈忠实说,整个写作过程是愉快的,因为所写的话题,不仅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写起来有一种重新温故的新鲜,而且经过十余年的沉淀和淘汰,芜杂的东西消逝了,能够留下不能遗忘的事,无疑是当年思考最激烈包括刺激最强的人和事。
陈忠实把自己的创作生涯划分为两部分:没有发表作品以前和发表作品以后。1957年,上初二的陈忠实开始在作文本上写下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老师对这篇小说评价很高,打了5分,还加一个“+”,从此就注定了陈忠实一生的爱好。1953年之后,他把这归结为“寻找自己的句子”的开始。
他说当时自己完全是过一种“文学瘾”,像抽烟一样,没有把文学当成一种事业去做。真正创作是从新时期开始的,那时候他感觉到文学可以当作事业来做了,就请求调到西安郊区文化馆去,处于半专业状态。1979年一年发了十部短篇,以后每年都以这个速度进行。1982年,陈忠实开始写中篇,1988年春开始写长篇,创作《白鹿原》。
进入到长篇《白》的创作时,企图要“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句子”的欲望是前所未有的。真正寻到了吗?陈忠实不确定。他说自己还会继续寻找。这句话是海明威说的。他特别佩服,海明威把作家创作这种颇多神秘色彩的劳动用一句话给说透了。作家倾其一生的创作探索,说白了,就是这句准确而又形象化的概括:“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遗憾之处是,《白鹿原》出版后的反响,以及茅盾文学奖评选过程中的波折,已经不属于写作本身,因此被排除在“写作手记”之外。
问及陈忠实眼下关注的事情,他有些无奈地说,写序、读作品占的时间很多,很多是非写不可的,写了这么多年,大概也写了上百人的序。那么,他还有写作的打算吗?“我不说明天要做的。”陈忠实脸上的每一道皱纹溢满朴实亲切的笑。他说,没有作品,自己跟一般农民没区别。
陈忠实有一首词:“倒着走便倒着走,独开水道也风流。自古青山遮不住,过了灞桥,昂然掉头,东去一拂桥。”他说,自家门前的小河受三势所逼,是倒着流的,只能往西。人的创作也是这样,有人也许一路向东,有人开始时可能要走些弯路,但终归会流向大海。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得不断地寻找自己的突破口,一个阶段一个突破,这样逐步地发展起来。期待陈忠实,还能找到自己的突破口。
(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 本文刊于2010年7月28日中华读书报)
本文为中华读书报原创作品,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获取授权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