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与变奏》历时3载终于译完。杂志连载的40篇文字(从2014年第五期开始至今),加上这篇序言便是这位指挥大师自传的全部内容。
虽曰“编译”,但面对这样一部在音乐以及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传记作品,译者所谓的“编”,只能为每篇连载起了个涵盖其大意的标题,对于书中我国读者不太熟悉的艺术家,政治家,风景点,以及大事件,做一些简单的说明,绝无其它。
“编译”并不意味着译者拥有删削原著的权力。只要出现一点点遗漏,读者便会怀疑译者是不是“编”的成分过多,断章取义会不会让译文偏离原著的要旨。译者面对此书,尽力希望避免这样的情况,所以对于作者原文原笔,总把它当做经文一般;自己的译文注释,只为方便读者领会原文,一律以“译者注”作为标记,不敢对原文起半分删削之意。
译者听古典音乐已历30余年,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瓦格纳,马勒是我最尊崇的作曲家,而这正是布鲁诺·瓦尔特作为指挥家的“势力范围”。
与同时代的大牌指挥相比,瓦尔特不像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克伦陪勒那样以一种强势的控制力驾驭乐队,而是通过温文尔雅的沟通,让乐队理解贯彻其意图。这一特色,在古典音乐的指挥当中似属另类,却是瓦尔特的高明之处。瓦尔特的这一个性从何而来,相信读过这本自传,读者会找到自己的答案。
瓦尔特处在马勒,普菲茨纳,茨威格,托马斯·曼这样的一个群星璀璨的文化群落当中,作为与当时众多的大师级人物有过交集的音乐家,他所写出的这部自传,记载了19世纪末到二战前夕,德国和奥地利灿若星辰的文化群体。因为瓦尔特本人谦虚好学的品性,使得他有机会,也有能力对这些重要人物进行近距离的观察,并进行坦诚深入的沟通。瓦尔特本人除了音乐,对绘画,雕塑,建筑以及文学,历史也有精道独特的见解,因此,他的这部回忆录,与其说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音乐画卷,不如说是这一阶段中欧国家一个多角度的艺术写真。特别是以马勒为中心的音乐、戏剧、文学方面的成就,作者进行了详细的记录。这些文字因为都是瓦尔特的亲身经历,所以具有非常珍贵的史料价值。
阅读这部自传的时候,我有一种特别深切的感受,那就是,对于一战前德国奥地利文化成就的了解,目前的汉语文献还很不完备。书中提到的许多经典作品,我们或者缺少译本,或者找不到专门的研究文章。这也是翻译过程中非常令人头痛的问题。比如,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的让·保罗的名著《泰坦》,至今没有中文全译本,因为作者对此书进行了引用,我不得不求助于相关学者,才解决了问题。
这本传记1946年面世,到现在已经历了71个年头,上世纪60年代就出过日本版,而中文版直到现在才完成杂志连载,的确有点晚。这与古典音乐在中国大陆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有关。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们才开始全面了解活跃于20世纪古典音乐舞台的各位大师,对其传记的关注,则是最近一些年才兴起,这才有了这个译本的问世。
有一点需要在此说明,本书翻译的底本,使用的是1946年美国印行的英文版。作者最初是用德文写就了本书,但德文版出版的时间是1947年。瓦尔特长期在美国担任指挥,英文是他的工作语言,所以这个英文版理应是经过瓦尔特审定的权威版本,也是原著最早面市的出版物,因此从英文将其译出,不会影响本书的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