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读 书 开 始
尝 试 不 粗 糙 的 生 活
做了这么多期阅读总结,每期都会在开头介绍自己最新的阅读方法论,但是就在前段时间,我花时间总结了一下自己的阅读模式,基本上成了体系。如何想要参考,欢迎猛戳这篇文章——
《书读“四遍”,其义自见》。
开学有段时间了,陆陆续续有小鲜肉私聊我介绍书单,对此我深感荣幸。如果你是大学新生,相信我,进入大学之后,你将有更多时间来阅读自己喜欢的书,也有更多时间来找到你前行的方向。
作为大四过来人,深知读书是人生最好的投资的道理,而且书籍带给我们很多其他娱乐活动无法给予的快乐。读书会无形中改变自己, 聊天也不再限于上分和爱豆,而是 ↓
阅读是人最重要的技能,这关必须过。
学习能力当然多种多样,陶华碧不识字,但不妨碍她从市场上学习,创办知名企业,但是,最重要的学习能力仍然是你读懂符号记录的智慧——即阅读。文盲的机会,必然比较少,现在可以说寸步难行。
很多人完成义务教育,甚至读完大学,但是很遗憾,他们可能并无阅读能力。
识字不等于会阅读,看娱乐新闻,对着段子哈哈大笑,在朋友圈转转“谣言”,这是多数人日常眼睛与文字的游戏,字数累积也很惊人,一天至少读一本书,但这只是识字,不是阅读。
阅读的显著要件,就是“有点难”。
其实,任何有价值的文字,都会有一点点难,它必然需要你思考,思考需要专注,抗拒打扰,它将产生疲惫,就像举着重物,过一段时间,你想扔掉它,休息一下。思考训练越多的人,举重能力越强,可以持续非常久而不觉得累,累了只要稍微放松一下,力气就恢复。
你怕难,那不可能有阅读力。
阅读无法速成。
一本书能够提炼出大纲,或有其明确的结论,在几分钟内,你可迅速获得,这让人有一夜暴富的幻觉,以为自己特别有知识,但是,这是骗自己。重要的书籍,你不是从头读到尾,不知道其架构或推理过程,没有作用。
这甚至比不阅读更糟糕,你变浮夸了,你成一个装逼犯,无能力鉴别那些时尚的知识点,但却善于伪装成知识分子。
阅读是个缓慢的成长过程。
每天固定读十来分钟(甚至三五分钟),好过十天半月突然立志读半天,前者让你养成习惯,保持知识的新鲜连贯性。
把一本书读完,你可以选择挑战一本厚书,500页或1000页,如果完成,这将是你个人阅读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完成这挑战,说明你的耐心、计划性、抗疲劳能力,都经受住了考验。你有了缓慢成长的体验,面对其他书,你就不怕了。
为解决问题而读书。
优秀的科研人员和律师,他们读的专业书特别多,因为要靠阅读解决每天碰到的问题,想不读也不行。
阅读的实用主义不是太多,而是太少,阅读要尽量像专业研究者那样读,想了解什么问题,想解决什么问题,就去读什么书,这样阅读与生活就互相促进,你能感觉到阅读增加了你的力量。
把实用主义从阅读中去掉,很危险,这让阅读脱离生活,容易变成逃避,你不是想阅读,而是不想面对生活。当不少人把阅读往玄而又玄上带,读完书人话都不会说,这其实是阅读病。
我们可以明确地说,阅读是为了让生活更好,而不是相反。
阅读是最容易开始的事,现在就拿过手边的一本书,开始读第一个字,然后继续,直到最后一个字。
一不留神又扯了这么多。。。接下来开始我的姗姗来迟的九月阅读总结。
我在九月陆陆续续读了22本书,相比四月的37本、五月的35本、六月的26本、八月的26本都有所减少,与七月的22本刚好持平。而七月和九月分别是放假和开学的日子,基本上有1/3的时间在路上,所以数量有所下滑。
在九月这22本书中,长篇小说有6本,短篇小说集有5本,散文/随笔集有4本,社科/自然有3本,传记/回忆录有4本。
下面是详细书单,我将按照不同题材进行归类,简短地谈谈每本书的阅读心得,其中部分书目在之前已经发过长篇书评,点击蓝色字体即可。下拉至附录,会有相对简洁的书单。
长篇小说
▼
01
《等待野蛮人》
作者:J.M.库切(南非)
这本书是在9月1号读的。
跟历史上那些最伟大的作家相似,库切在对人的关注中也同样看到了人类的精神困境,:国家、种族、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如果说这是面向内心的自我挑战,贸然超越这些界限几乎就如同打开一扇恐怖之门。
02
《个人的体验》
作者:大江健三郎(日)
这本书是在9月11号读的。
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有一种被卷入巨大窒息绝望不可复返的强烈漩涡的感觉,理想、希望、虚幻、忍耐。最后幡然醒悟的鸟,如果按存在主义的说法就是顺应世间的恶。可是大江或者日本人的关注点永远不会像法国人那样形而上,他们会投向更局限更狭隘更私人的生存困境。
03
《华丽人生》
作者:伊坂幸太郎(日)
这本书是在9月15号读的。
《华丽人生》的精妙之处,在于伊坂能把五组人马的事情分别叙述却又丝毫不乱,丝丝入扣的情节推进过程宛如精密的仪器一般,让人感觉不到任何不自然之处,却又能够在字里行间自行把杂乱无章的碎片合成拼图,重新描绘出宏伟灿烂的画卷。
PS:电影版很糟糕,期待翻拍。
04
《普宁》
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美)
这本书是在9月20号读的。
普宁的故事让人感到悲哀,并不是一幕惨剧或者一个死亡带来的那种干脆明白的悲哀,而是一点一滴的小挫折小变故,最后汇成一潭深不见底的悲哀,所以你没法拿起一件具体的悲剧说事儿,只能忍受这种慢慢被生活淹没的感觉。
平凡的生活中,其实有无数个普宁。
PS:长篇书评请戳这里
05
《宴后》
作者:三岛由纪夫(日)
这本书是在9月24号读的。
正如海明威把他在巴黎的生活称作“流动的盛宴”,,所谓“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其实我们都是人生盛宴中的一员,事先约定的席位,走马观花的聚散,当私欲不被满足,人性会带我们重回各自的起点。
06
《万延元年的Football》
作者:大江健三郎(日)
这本书是在9月28号读的。
如书名所示,万延元年与足球队相混合,,过去的曾祖一代与鹰四这一代相混合。就连结局都相似,。大江的文字锋利如刀、发人深省,其展现场景断面的能力无与伦比。
短篇小说集
▼
07
《离魂》
作者:张大春
这本书是在9月2号读的。
张大春在这本书中真正地实践了他自己在《小说稗类》中对写作的畅想,那种用“话说”来转场,侃侃而谈,然后不疾不徐,细节力道给足,最后到此为止,要么话分两头各表一枝的玩法。他像是一个说书人,一个真正与传统相接的说故事的人。
08
《去中国的小船》
作者:村上春树(日)
这本书是在9月6号读的。
村上对中国人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喜欢,他对着东京街头遥想中国街市灿烂生辉的屋顶和绿无天际的草原,对他来说中国太遥远了,不是等不到小船,即使小船来了,可能也走的太慢,可能雾太浓,隔阂太深。
而记忆、命运和逃离,是这本书的几个最为突出的主题。
09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
作者: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加拿大)
这本书是在9月13号读的。
书中的故事都发生在布雷顿角,又一个“约克纳帕塔法”式的文学模式,七个短篇虽无情节勾连,但呈现出时空上的共通和情感上的相偕,自传成分微妙嵌入其中,文本和现实的互文,读来感慨怅然。
“逃离”和“困守”是不可调和的、决然对立的两大主题,但却有着相似的精神内核。
10
《搜神记》
作者:冯唐
这本书是在9月14号读的。
智能在逐渐取代我们人类的欲望,看似完美,实则是在制造一个隐形黑洞。智能可以让我们在刹那间感受人类的伟大,却不能将人类的渺小显示的真实可爱。
芸芸众生,恒河沙数,总会有几个离神近的还在用兽性、人性、神性来对抗这个日趋走向异化的信息时代。
11
《都柏林人》
作者:詹姆斯·乔伊斯(爱尔兰)
这是一部关于爱尔兰的道德史,有着与《小城畸人》如出一辙的孤独灵魂的咏叹调:沉闷、黯淡的岁月泯灭了他们的激情,他们固守在各自生活的牢笼中做着困兽之斗,只有在想起往昔片刻的欢愉时,才恍若在深沉的绝望中遇见一丝光亮,回忆给予他们一时的安慰。
PS:长篇书评请戳这里
散文 / 随笔集
▼
12
《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
作者:新井一二三(日)
这本书是在9月3号读的。
新井一二三的中文相当流畅,文字清新,没有艰深的辞藻,也没有炫耀阅历,只有娓娓道来的一份简单旅历,带着慢慢独立的思想,让人体会一个女子在旅行中渐渐成熟。
她的聪明,在于将旅行提升到了独立人格的高度,这对中国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13
《东京一年》
作者:蒋方舟
这本书是在9月10号读的。
蒋小姐这次的新书在装帧和设计上颇为用心,但是内容上还是延续了《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的风格,表面上记录她在东京一年的部分生活,但其实大部分的内容,还是对他人经验的转述和评论。
这是惯于读书和反省者的一种本能,我们对于现实生活的反应,有时候竟然不如对虚拟作品更有激情。
PS:长篇书评请戳这里
14
《琼美卡随想录》
作者:木心
这本书是在9月17号读的。
如书名所示,这本书记录了木心在琼美卡生活时的一些生活的随想,一如既往,能看到文章中木心跳跃的思维和渊博的学识,字里行间突然会有一些值得细细品味的说话,例如——
一、若要超脱,除非死,或者除非是像死一般活着;
二、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
三、当某个环境显得与你相似时,便不再对你有益;
四、文学是什么,文学家是什么,文学是对文学家这个人的一番终身教育。
......
长者的人生经验,尽在书页间!
15
《幻想图书馆》
作者:寺山修司(日)
这本书是在9月18号读的。
里尔克说,恐怖经常伴随着美。用“吉光片羽”来定义《幻想图书馆》,我觉得再恰贴不过。凭着对一点点过去物事的鳞甲毛发的追寻和重新观望,寺山带领读者在一具具静止的成为过去式的书体里,再次掀起我们心中的波澜。
“从死去的过去中,找出活着的现在”。
PS:寺山修司专题推送请戳这里
社科 / 自然
▼
16
《性学三论》
作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
这本书是在9月4号读的。
作为精神分析学鼻祖,弗洛伊德在性学理论方面的成就不亚于精神分析领域。虽然有些观点始终存疑甚至已经被证实是错误的,但是这本《性学三论》提出了许多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的精辟见解,令人回味无穷,也让我们对自身潜在的欲望有更深刻的认识。
17
《乡下人的悲歌》
作者:J.D.万斯(美)
这本书是在9月26号读的。
《乡下人的悲歌》绝不止于励志传奇,它是一曲忧伤的老情歌,轻轻地流淌,唱给自己,唱给亲人,唱给过去的岁月。阿嬷、阿公、阿姨、叔叔、姐姐,还有最重要的妈妈,每个人都长期地与生活作斗争,与贫穷、酗酒、暴力、愚昧、毒品对抗,时而淹没,时而沉浮。
18
《游隼》
作者:J.A.贝克(英)
这本书是在9月29号读的。
很有趣的一本自然文学著作。其实游隼就是作者自己。在他内心深处,猎人早已成为他所追捕的猎物。游隼那恣意翱翔、无畏无惧的场面曾经给过他多少慰籍,后来就给了他多少无望,一种不相信事情还会有转机的无望。
四月,最后一只游隼的离去,就像唯一的同伴也要告别一样将他掏空殆尽。
传记 / 回忆录
▼
19
《失眠书》
作者:魏小河
这本书是在9月5号读的。
经常关注读书公众号的人应该知道,有一个很出名的号叫“不止读书”,创办人就是这本书的作者——魏小河。
在书中可以明显看出小河比我大了4到5岁的样子,出生于江西的县城,跟我的生活经历很相似,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当一个人开始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时候,也是他走向完善的开始。而文字和写作显然是小河最好的完善途径,他在字里行间疗好了青春的平庸之殇。
20
《圣约翰之路》
作者:伊塔洛·卡尔维诺(意大利)
这本书是在9月9号读的。
严格来说,本书所收5篇文章既不是板正的个人传记,也不是惯常的创作自述,而是卡氏个人的“记忆练习”。初看,他分明在写回忆录,细读你却不经意神会了他的“狡猾”。
他在以真实为借口作障眼法,实际上不过是把回忆当作主题,书写了有关“记忆”的作品。
21
《这些人,那些事》
作者:吴念真
这本书是在9月22号读的。
吴念真说:人生选择什么就必须承受什么,得到什么就会失去什么。
现在我们或许还不能够完全理解,但我们一直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那路途中有光明与黑暗、有大爱与卑微、有快乐与痛苦、有认清与迷茫,然而最终都殊途同归,前往一个平和的终点。
22
《从文自传》
作者:沈从文
这本书是在9月27号读的。
蒋勋曾说:“如果让我选择前三名的小说,我一定选择《从文自传》,很少有自传这么的好看。”
实际上,这是一本自传性散文集,完美呈现出沈从文作品的浪漫与精髓。他二十岁时,已经非常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想走出一片新天地,迎接那或喜或悲的未知。
此刻,你呢?
-END-
附录:我的九月阅读书单(简洁版)
注:相信细心的你已经看出来了,想读的书实在太多,我的解决方案是,按照“中—日—西”的顺序循环阅读,这样能在最大限度内缓解自己的知识焦虑。
《等待野蛮人》J.M.库切
《离魂》张大春
《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新井一二三
《性学三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失眠书》魏小河
《去中国的小船》村上春树
《圣约翰之路》伊塔洛·卡尔维诺
《东京一年》蒋方舟
《个人的体验》大江健三郎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
《搜神记》冯唐
《华丽人生》伊坂幸太郎
《都柏林人》詹姆斯·乔伊斯
《琼美卡随想录》木心
《幻想图书馆》寺山修司
《普宁》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这些人,那些事》吴念真
《宴后》三岛由纪夫
《乡下人的悲歌》J.D.万斯
《从文自传》沈从文
《万延元年的Football》大江健三郎
《游隼》J.A.贝克
↘↘↘查看往期阅读总结戳下面↙↙↙
我时常会在微博(@十九君加特技)发一些有趣的句子或图片
可惜没办法和所有人分享
如果你在后台回复“晚安”
可以得到其中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