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价格排行 >【科教读书会 • 与科学同行 与人文为友 】写作的上游是阅读——的魅力

【科教读书会 • 与科学同行 与人文为友 】写作的上游是阅读——的魅力

2023-05-10 14:56:27


,享誉全球的美国科普巨匠,“这个时代的伟大阐释者”和“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教育家”,一生出版近500部著作,作为中译本作品数量最多的外国作家,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天文学家、科普作家卞毓麟老师,,,。

在第一期“与科学同行,与人文为友”科教读书会上,。


以下内容为卞毓麟老师演讲实录:

各位书友晚上好。我今天讲的题目叫“写作的上游是阅读:,其人、其书、其文、其风格”。


?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数字来说明:他有108种书已经被翻译成中文出版了,这是一个很难打破的记录。,。、《东方快车谋杀案》等都很有名,,。所以我想很容易记住的一点是:,现在依然保持着这个“世界纪录”。

1992年4月7号,美国的各大报纸都登出讣告,。当天美国化学学会正在旧金山举行会议,在会上有一位发言者拿出一份报纸说,。这时,热闹的会场立刻鸦雀无声,人们陷入了深深的悲哀之中。过了一个星期,著名的英国学术期刊《自然》杂志,登出了美国著名的天文学家、世界一流的科普作家卡尔•萨根写的讣文,。。2002年,,《文汇报》科技文摘版发表了这篇悼念文章的中译文,译者是我本人。卡尔•萨根在这篇文章中写道:“我们永远也无法知晓,、某一篇文章或某一个小故事而触发了灵感;也无法知晓有多少普通公民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对科学事业寄予同情。”这并非妄语,,才开始深入其道的。

,“我的一生即将走完,,他知道自己要去世了。)“我不指望再活多久了,这是美好的一生,我对它很满意,所以请不要为我担心。”他安慰周围的人,不要为他担心。萨根却在这篇悼念文章中这样说道:“我并不为他担心,而是为我们其余的人担心,。”萨根的话充满了感情。也许有人会说,,我们不是还有很多其他人?是的,我们还有很多优秀的科学家、教育家、科学传播者,他们也在激励年轻人奋发学习、投身科学。,对此萨根深深地感到悲哀和遗憾。

。他很平静地走了。他非常富有,他写作所收入的版税是非常可观的。他的演讲也极其受人欢迎,在他盛名于天下的时候,有时候演讲一次就是几千美元,甚至于一万多美元,两万美元。但是他没有房产,也没有游艇,他觉得自己已经拥有了所需要的一切。他需要的一切是什么?是知识,是安静的、可以写作的书房,还有一架很老式的打字机。他很满足。。


、其文

,他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一个宝库,就是他那470本书。我们通常都把书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虚构类作品,一类是非虚构类作品,,虚构类作品有201种,主要是科幻小说、探案小说等。非虚构类作品,有科学方面的,包括数学、天文学、地球科学、化学和生物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有科学随笔、科幻随笔,还有关于历史、《》、文学、幽默与讽刺等。还有三卷自传以及其他一些作品,种类众多。

,谈一天两天也谈不完。,他自己谈自己,总是比我在这里讲要强多了。

这本书蛮厚的,它有50多万字,读起来是不是很费劲呢?不是,下面就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编者注:观看视频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这是北京国家图书馆有一次邀请我去推荐一本书,我推荐的就是这本《人生舞台》。

,现在就来欣赏几段他的作品,体会一下他的风格。第一段,是《变》这本书的前言。,英文原版出版的时间是1980年,37年以前。中文版出版的时间是1986年,31年以前。

那么这本书里面到底说了些什么东西呢?它里面有71篇文章,所以书的副标题就叫“未来71瞥”。其中有一段《人的复制》,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克隆。在将近40年前,。


,这些书是哪些? ,这篇文章有比较强的专业性和文献性,,便于感兴趣的读者了解。在《人生舞台》最新版本中有两个附录,都是我写的。。,以及进入21世纪以后又出了哪些新译本等,与刚才的论文相比,更有趣味,查找起书来也很方便。2014年,,都是科幻小说。第107本叫《永恒的终结》,曾经有一些文学家把它叫作《永恒之末》,,英文原版于1955年出版。,原版在1972年出版。,连续15年没写科幻,只写纯科普。到了1972年他才开始重新写科幻,当时的第一本科幻作品就是这本《神们自己》。以前有其他文学评论家提到这本书的时候,曾译作《诸神》。

我现在就跟大家简单地介绍几本书,看过的就温故知新,没有看过的不妨去看一看。第一本是《碳的世界》,1973年出的中文版,到现在都已经44年了。40多年间,我会时不时去翻翻这本书。这是本很薄的小册子,但直到今天我仍然感到这本书写得精彩,而且总有感觉:科普书能够如此写作实属不容易,确实独树一帜。这本书的中译本是1973年出版的,大家知道1973年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当时要把外国人的书翻译过来,很容易给你扣上一顶帽子:洋奴哲学、崇洋媚外。这两位译者还是有身份的人,他们冒着风险把这本书翻译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林自新先生是译者之一,当时是科学出版社的负责人之一。他敢于冒风险出这个书,首功不能忘,到今天大家还经常讲到林先生不简单。这本书也确实翻译得蛮好的,很好看。

,。这本书有几个中译本——当然也都是好多年前出版的了,现在市场上不一定能买到,图书馆应该能借阅。这本书将近一百万字,听起来让人望而生畏。但没关系,。读他的书,就好像他坐在那儿跟你聊天,说得很有趣,但是含金量很高,真正把科学的内容都告诉你。这本书的写法也很令人佩服。“最新科学指南”说什么?说整个自然科学。它的写法是:先从宇宙写起,然后说到太阳系,再说到地球,说到大气层,说到大气层的成分,然后谈到各种分子,接着进入到分子层面。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有各种元素,如此逐渐进入微观世界。微观世界里面的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了生命的基础,于是又顺理成章地转入谈论生命了。谈到生命,就逐渐谈到生命世界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谈到生命的起源,最后当然谈到生命的进化,然后就开始谈论人。谈论人就会谈到人体的结构,然后就谈到大脑,谈到思维,谈到人工智能,谈到假如造了机器人会怎么样……这本书就这样,从宇宙开始,沿着一条线一直滔滔不绝,你不会感觉有什么突然性的转折,所以是值得阅读的。

有人问,,到现在已经25年,25年间科学都发展成什么样子了,现在再看他的书还有意思吗?还有意思。这25年间的事情,,有的没有预见到,但是在他去世之前,这本书出版之前的那些事情,他讲得非常地道,非常深入浅出,而且有趣,你随时都会感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再介绍一本《古今科技名人词典》,这本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包括我在内一共20多个人一起翻译。,都是古今重要的科学家。这本书很有意思,从很古老的时候开始一直讲到现代,他对每个科学家都编了号,从1号编到1510号,按他们的出生时间排序。这本书20世纪80年代出版,讲的最新的是什么人呢?大家可以想象,自然是霍金了。霍金当时也就是40岁多一点,,他的出生时间当然是最晚的,古希腊古埃及的那些科学家是最早的。

,这个编号很有用,讲到一位科学家的时候,很有可能就会提到他之前和他之后的科学家,例如谈到伽利略这位大科学家时,会提到哥白尼,提到牛顿,这时就把哥白尼和牛顿的编号写上,这样读者可以根据编号翻到牛顿那页,看看牛顿是怎么回事。谈到牛顿的时候,,不是推翻而是发展了牛顿的科学理论,这个时候读者就可以根据爱因斯坦的编号去翻阅,去了解爱因斯坦。于是,这本书前前后后翻阅起来就会很容易,想找谁就可以找到。,“这本书可以从任何一个地方开始阅读,假如你跟踪我给出的那些号码,从这个科学家去追踪到那个科学家,从那个科学家又追踪到下一个科学家的话,到最后会发现,你无形之中已经把这本书前前后后通读了一遍,不管你从什么地方开始,你最后都会这样把这本书读完的。很有意思”。他还说,“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写这么一本书一定是我带领了一个团队干的。不是,其实所有的活都是我一个人干,所以对这本书我是无比珍爱”。

还有一本书叫《亚原子世界探秘》,,我今天特别把这本书提出来的原因,就是这几年关于亚原子世界有很多发现。例如上帝粒子,也就是希格斯玻色子,这几年大家都知道了,现在又在谈论天使粒子。,但是你要了解今天这些成果,你得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得知道过去是怎么样的,到了何等的地步,才觉得非发现上帝粒子不行。发现上帝粒子前面的许多事情,。从古时候人们怎么看待物质的结构,到第一个基本粒子——电子是怎么发现的,一直到后来原子核、质子、中子到夸克等,这些东西都讲得很清楚。所以这本书今天我们依然值得看一看,有助于对上帝粒子的了解。

,其中的《新疆域》和《新疆域(续)》写的是新发现。科学界每天都有新发现,科学新闻层出不穷,其实老百姓是很想知道这些新发现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这时候能有一个人出来说一说该有多好?当时《洛杉矶时报》想到了这一点,只要有一个科学新发现,。,说一件科学上的新鲜事儿,当然“新”的事情里面就有“老”的知识。这些文章,就汇集成这两本书。当然,30多年过去了,有些科学“新”闻成了“旧”闻,但是你仍然可以了解当时出了些什么事情,。何况其中有些事情尽管过了多年,但是由于没有太新的突破,在某种意义上它仍然是“新”闻。

,说的是地球和人类将来有没有毁灭的一天,是怎么走到尽头的,这其中有许多可能性。有好多谈世界末日的人很喜欢谈这个,,知识性很强。他从宇宙开始谈起,宇宙将终结于什么?当然宇宙终了的时候地球和人类早已终了。太阳有没有完结的一天?为什么会完结?它是如何完结的(天文学家现在可以讲得很清楚了)。然后谈到地球,地球上面有火山爆发,有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还有好多人为的东西,比如说人口爆炸问题、污染问题等。他对这些问题作出了科学上的解释和分析,当然这是一种很理性的写作。最后他的结论是这样的:有些事情事在人为,人类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而且事实上也应该是能够做到的。

最后再介绍两本书,一本叫作《不羁的思绪》,一本叫作《宇宙秘密》,都是他的科学随笔集文集。,谈世界上的事情,我不多说。由于时间关系,我只介绍一下《宇宙秘密》,《宇宙秘密》是他31篇随笔的文集,每一篇文章都有几千字,最后一篇文章的题目就叫“宇宙秘密”。这个题目一听好大,但却是有具体内容的。我就举其中一段文字,大家可以看到,他的思想是很丰富的,也很有意思。在《宇宙秘密》这篇文章中,,有一次他们几位好朋友聚会,,当时也在场。这位院长就问:将来会不会有一天一切科学问题全部都得到了解决,我们这些科学家就没事可干了?还是说全部得到解决是不可能的事情?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断定上面两种情况到底哪一种是正确的?。他是怎么回答的呢?

我们先来看一张图。

分形


我想所有的人,现代的人都已经很熟悉这一类图案了,它叫分形。它的特点是什么?就是如果把这个图上面任意一小点不断放大,放大了以后你看到的都跟原来的画面是一样的,再怎么放大,它永远是这个图案,无穷无尽。例如这个图案好像长了好多角,每一个角都有点像一个五角星,但是你把它放大,你看到再小的一块放大出来了还是五角星。你坐在这儿看一个小时,它还是这个模样,没完没了。这就是分形,很迷人。

我相信我们现在就能断定,而且很容易……我的信念是,宇宙在本质上具有一种非常复杂的分形性质,科学探索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因此,宇宙中任何未知的部分,科学研究中任何悬而未决的部分,不论它们与已知的解决了的部分相比是多么小,都含有起始物的全部复杂性。所以我们永远都不会完事。无论我们走了多远,前方的路还会远得就如同我们站在起点一样,这就是宇宙的秘密。


他讲得对不对呢?我是觉得好像蛮有道理的,但是我也不敢说他就一定对,就百分之一百的对,但是不管怎么样,我觉得他这个思想是非常引人入胜的,是非常有启发性的。,而是对科学哲学作出了贡献。他晚上回家,把这个事情告诉了他妻子珍妮特。珍妮特建议他“最好把那个想法总结成文”。

“为什么?,“那不过是个想法而已。”

。”珍妮特答道。

“我倒希望他能够用上。。

“但他也许会忘记是从你这儿听来的。”

“那又怎样呢?想法不值钱。只有用想法做出事才有价值。”

,那位院长是一名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听了以后也许有用,也许能做出事情来,自己的物理学不行,就这一点功底,干不出什么事来,所以他如果能够用的话,那最好,让他用嘛。这个想法本身也很有价值。


,,而且我认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平凡之中见新奇”。,读一本书,读一段书,读一句话,会感到他说的都是平常话,但是整体想来,又觉得他不平凡。所以说他是大家,“平凡之中见新奇”。他有一个写作的信条:能用简单的句子就不用复杂的句子,能用字母少的单词就不用字母多的单词。这已经是到了极致了。有人或许觉得,他是想把事情变得简单、变得平凡。但他曾经说:“如果谁认为简明扼要、不装腔作势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建议他来试试看。”我在国家图书馆介绍《人生舞台》的那一段视频中,,他欣赏平板玻璃那样的写作风格,他说这就相当于直白朴素、不加修饰的作品。“理想的状况是,阅读这种作品甚至不觉得是在阅读,理念和事件似乎只是从作者的心头流淌到读者的心田,中间全无遮栏。我希望你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是这样。”《人生舞台》说的是人生百态。他希望读者阅读时有这种感觉:他的理念就直接从他的心头流到了你的心里,你没有觉得任何障碍,没有觉得费事。他说:“写诗一般的作品非常难,但是要写得很清楚也一样艰难。事实上,也许写得明晰比写得华美更加困难。”我想大家在写作的过程中有时候也会有这个体会:要把事情讲得清楚明白并不容易。

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是,怎样才能写得明晰呢?他说:“首先必须头脑清晰,思路有条不紊,必须运用熟练的技巧梳理思绪,明确地知道你想说些什么。”这个我觉得是关键,作者自己要搞清楚,究竟想说什么,别洋洋洒洒地往下写,却自己都没搞清楚到底想说什么事儿。他还说“除此以外我就无可奉告了”,这个也是很幽默的一句话,就是请大家自己尝试、自己努力。

,我想我们在结束之前,可以请大家再欣赏一段他的短文,叫作《书籍,不朽的媒介》。


现在我想进入尾声。、其书、其文、其风格。最后我们再来看一看他这一生,他自己是怎么想的。,他写了一篇告别词,叫作《永别了,朋友》。

他知道自己要死了,他说:

“我这一生为《奇幻和科幻杂志》写了399篇文章”,

——每个月写一篇,399篇要写33年多。

“写这些文章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欢乐,因为我总是能够畅所欲言。”

——这是杂志给他的承诺:你每个月写一篇,我们不提任何要求,你爱写什么写什么。所以他非常高兴。每篇文章的长短用汉字计大约7000字。

“但是我发现自己写不了第400篇,”

——因为他快要死了,他病很重。

“这不禁令我毛骨悚然。”

“我一直梦想着自己能够在工作中死去,脸埋在键盘上,鼻子夹在打字键中间。”

——但是事实却不能如人所愿,他写不了了,他躺在床上。

“我这一生漫长而又愉快,因此我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再见吧,亲爱的妻子珍妮特。”

——他和他的妻子感情非常好。

“可爱的女儿罗宾。”

。他儿子很潇洒,没有什么大的生活目标,就是开开心心。,“儿子爱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只要他自己生活得快乐就行,我可以提供给他足够的钱,让他快快乐乐地生活;我没有必要要求他一定要像我想象的那样。”而他的女儿是一位科幻作家,他非常非常喜欢他的女儿。

“以及所有善待我的编辑和出版商们,”

,确实他有很多很要好的编辑和出版家。

“你们的厚爱我受之有愧。同时我还要和尊敬的读者们道别。”

——他是怎么看待读者的?

“你们始终如一地支持我,正是你们的支持才使我活到了今天,让我亲眼目睹了诸多的科学奇迹。也正是你们给了我巨大的动力,使我能写出那些文章。让我们就此永别了。再见!

。”

当然,这个文章读来是有点伤感的,但是,。曾经有记者采访他,问他:假如医生告诉你,你的生命就剩下最后6个月了,你这个时候会干什么呢?他说,“我会加快我的打字速度。”

。我特别请大家注意一下红色箭头所指的照片上的杯子,这个杯子对科幻爱好者来讲会觉得更有趣。上面有一个人像,,我到他家里去的时候,他对我说,“柜子上的那个杯子是我过生日的时候朋友们送给我的,你看这个杯子的把手是什么?是一个机器人。”他说,他们当时就讨论用什么来做这个把手,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做一个机器人,另一种意见是做一个女郎,他说最后他们做出了“一个愚蠢的决定”,用机器人来做这个把手。说完,他哈哈大笑。

其实我知道,他虽然说他们stupid,说“这是个愚蠢的决定”,但其实他是很欣赏这个决定的。因为“机器人系列”是他的成名之作,是他最重要的科幻作品的题材。当时我对他们夫妇俩说:这个非常好,我还给你们一个建议,你们给这个杯子去做一个底座,把这个杯子放到底座上面去,给这个底座起一个名字就叫作foundation,。他们听后很高兴,他的夫人哈哈笑了,说你真行,你什么都知道。

,所以我在结束的时候再提醒大家一下,,其中四川天地出版社有很大的功劳。他们把基地、机器人、银河帝国系列都出了。、第108种两部中译本。

最后,我想再说这么一句话,科普作家如果缺乏明确而高尚的创作动机,就不可能完成他的社会职责,也很难写出真正优秀的作品。,与他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创作动机明确而高尚是绝对分不开的。

诸位,阅读是写作的上游。多读勤写,才有可能在创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谢谢大家。

提问环节

观众1:我觉得作为一名科幻作者或者作家,不仅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而且得跟踪了解现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学习,。那么,作为一名科幻作者,应该怎么样去学习?谢谢。

卞毓麟:你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但是我未必能回答得很好。我想,作为一名科幻作家,应该留意当代科学的前沿,并对科学知识本身有相当的了解,但是你要是想全面地了解,我想也是蛮难的一件事情,对吧?科幻作品中的科学内容,会牵涉到方方面面。比如说,有的牵涉到宇宙,有的牵涉到人体,有的牵涉到生命,虽然可以除去某一方面写另一方面,但是你至少应该对科学有相当的理解。

科幻我觉得是蛮难的,像我自己,就一点科幻都写不出来。其实在几十年前,我的一些科幻界的朋友,比如说前辈郑文光,年纪与我相当的金涛,还有比我年轻的吴岩等,他们都建议说:“卞老师,你是不是也写写科幻?”我当时曾经想过我能不能写,后来我发现自己确实写不出来,就没有花太多的功夫去尝试。我觉得写小说要有相当强的形象思维能力。而我当时是搞科研的人,搞科研的人往往有比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有时候是缺少形象思维的。我发现自己在这方面也确实有点欠缺,就没有花太多的精力去做这个事。我想,你想在这个方面有所尝试的话,应该是具备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两者兼而有之。假如说你自己发现哪个方面稍微有点薄弱的话,就应该立刻补上,毕竟两条腿走路比较平衡。谢谢!


观众2:,感觉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因为他的书内容跨越了众多科学领域。我想,一个人的知识不可能丰富到在所有领域里面都很专业。那从您对他的了解来说,他是因为阅读了大量的相关书籍,还是说他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的人,所以才掌握了这么多知识?谢谢!

卞毓麟:,这是毫无疑问的,在他的自传以及其他书里面都谈到过这一点。他小时候家里非常穷,父亲开了一个糖果店,店里面的书架上有很多的廉价书,他小时候帮家里看店时,就拿起书架上面的书看。当然,当时他看的都是早期的科幻作品、科幻小说,他看得非常入迷,而且他非常聪明。他到十来岁的时候,就想到了一个问题:与其老看别人写的东西,为什么不自己写呢?自己写给自己看不是也很有趣吗?所以,从那个时候起他就开始练习写作了。我想,他很早就开始爱好写作,跟他后来写作成功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他的那些科学知识,我相信必须是认真读书才能够学到的,不是自己想象就能够想象出来的。有一个问题我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得到答案,你也提到了,几十年前就已经有人问我:?但是我们看他的自传,他从来没有详细地描述过,比如说他那么多的天文学知识,到底是怎么学来的?其他科学知识到底是怎么学来的?他到底是怎么读书的,这个真的看不出来。他的自传一共有三卷,《人生舞台》是第三卷,这个书的写法刚才我说过了。书中他讲了166个专题,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前面的两卷自传,没有被翻译成中文,是按照时间的先后写的,从他出生一直写到他将近60岁为止。他很详细地记录了他干了什么。他在其中说道:“我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优点。第一,我从18岁开始就一天都不间断地记日记,每天做什么事情我都记下来。第二,我的记性非常好,有很多事情我都能够记在脑子里。”这个我想对他的阅读是非常有帮助的,看过的东西他都能记得,这是很有用的。这两者结合起来,我想对他的写作大有帮助。但是他是怎么学习到那么多的科学知识的,对我来说至今也是一个谜。因为我自己是一个科学家,我知道知识的取得是很难的。那他是怎么做到对这么多的知识都融会贯通的呢?当然记忆力很强肯定是件很有好处的事情,但是我想原因肯定不止这个,所以现在似乎很难回答他到底是怎么读书的。我也希望将来某一天在座的哪一位能够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谢谢!

观众3:想跟卞老师请教一下。现在有很多人说,“机器人三定律”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对它很了解,请问您是怎么看待这个三定律的?它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发展?人工智能跟三定律之间有什么关系?谢谢。

卞毓麟:,我建议大家有空的时候去看看。机器人三定律就是在里面提出来的,很有意思。英语中有一个单词叫“机器人学”,就是robotics这个单词,其实就是robot后面再加个后缀。,被收入了英语词典。我个人的看法是,机器人三定律原则上应该说没有什么大问题,也是很符合逻辑的。现在确实有一些人写文章,从这个角度那个角度,说三定律有什么缺陷。关于这个问题,我看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觉得,,而且这个事是在什么时候提出的呢?是70年前。当然,因为社会在发展,如果真的有哪一位能够用比他更精彩的话来体现机器人的行为法则,以及机器人和人的关系,我觉得我们也可以给他点赞,对吧?

观众4:您能否推荐一份科普图书的书单呢?

卞毓麟:我觉得没有这么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书目,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管怎么说,我其实在这里已经给大家推荐了不少书了。我现在经常在想一个事情,就是关于那些还不存在的书。换句话说,我们希望有什么样的书?这几年,科学上的新进展实在太多了,比如量子通信,普通人很难明白,但又很好奇。那么,我们能不能请潘建伟博士来写一写呢?如果能够写出这样一本书,我想一定会受到读者欢迎的。

观众5:我想提这样一个问题:文明永远是把双刃剑。从这个角度,如何看待当今发展迅速的人工智能,?

卞毓麟:这个问题也许不是我能够很好地回答的,因为我既不是人工智能的专家,也不是机器人的专家,,所以这个问题对我来讲可能是有一定的难度。我只能说,,我想仍然会对我们今天的这个问题有所启示。,他的这些见解应该说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失去价值。我认为,到今天为止,机器人仍旧是人类智力的一种产物,就是说它到现在为止仍然是一种产品。至于将来机器人会是什么样子,我现在不敢妄言,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附当当图书购买链接

《人生舞台》

http://product.dangdang.com/23552435.html

《宇宙秘密》

http://product.dangdang.com/22731422.html

《不羁的思绪》

http://product.dangdang.com/23552433.html

“与科学同行,与人文为友”科教读书会

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主办的讲座+沙龙活动

活动将选取一些富有科学精神、饱含人文气息的话题及图书

邀请来自科普界、科学界的嘉宾

与读者共同探讨、共同思考

希望我们能在共同思考一个话题、共同赏读一本好书的同时

了解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


在这里,我们畅谈的是人文气息浓郁的科学话题;

在这里,我们品读的是蕴涵科学之美的大师名作;

在这里,我们遇见的是优秀的科学家或科普名家;

在这里,我们为科学而来,以书会友,惺惺相惜……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国图公开课之卞毓麟讲述《人生舞台: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传记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