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益与夫人戴乃迭
2015年,杨宪益舅舅过了百岁生日,假如他还健在,他对我这样张罗忙碌会说些什么?
我在纪念杨宪益百年诞辰丛书之一《逝者如斯》(杨宪益画传)编后记里写道:“要将一位非凡的百岁老人的传奇一生,用影像重现谈何容易。20世纪沧桑,风云人物涌现,大事件,大动荡,群星灿烂。特别是早期的珍贵痕迹,留学期间的游历,战争中的印记,1946年在嘉陵江上起火的那艘木船,毁掉了大量的杨宪益和戴乃迭青春幸福的见证!遗憾的是杨宪益自传只写到1990年为止,他生前最后十年的文字叙述,只能采用本人的书摘了……”
杨宪益故居(今和平区兆丰路2号)
我常会自问:究竟怎样的条件,才能造就像宪益舅舅这样的百年难逢的旷世奇才?一个人的成长背景无疑是先决条件。舅舅出生在天津,曾居住在法租界兆丰里2号(今和平区兆丰路2号)。出身贫寒的外婆徐燕若,有金子般的灵性。外公对外婆的偏爱,教她识字读书,使她绝无“喜儿”那样的遭遇,反倒被启蒙了为数不多的洋务运动受益者家庭的文明。年轻丧夫的厄运没能压垮这位小脚女人,反让她更坚强,她对过早失去父亲的兄妹仨的一句“你们要为我争气”,显示了她的骨气。加上在这个中西合璧的家族里,她比完全旧式的大婆更有文化优势,后来竟有了几分主事的权力,比如孩子们要上最好的学校、要参加体育运动、儿子要留洋,都出自她的主张。
外婆又什么都听长子的,有着至高无上地位的小少爷杨宪益,偏偏是理想高于天,才智超人。大家都惯他,可他并没被惯坏。他那时有的是钱,可以挥金如土,可他的钱全用来买书,买大量的书滋养自己。他说:“我发现,要开列一份当时我阅读过许多作品的书目,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在书中,他的视野越来越宽阔,胸襟越来越高远。他酷爱读史,他精通国学,。在很小的年龄,他就熟练掌握英文,看国内的不过瘾,还直接从国外订购原版书,他走向世界,成为中西文化的大家同样不足为怪。他的正义感和同情心,更是从书中得来,他不读死书,他将学问和激情结合,爱国又不狭隘,他在后来的人生几个节点,在中国现代历史几个转折关头上的选择,那种大义凛然、生死置之度外的风骨,也是必然的。
可以这么说,宪益舅舅的取向,决定了天津中国银行行长杨毓璋这一血脉的家风。最典型是“九一八”国耻日激发他的爱国举措,在他的带动下,外婆每日大声念报,领着家人、仆人一起为前方将士赶制被服,这一场景,我每每想起都会为之骄傲!
舅舅与舅妈合译过全本《红楼梦》和《儒林外史》等中国古典名著,在国内外的影响经久不衰。这些年我写过很多追忆舅舅的文章,只是希望年轻人能够了解中国还有过这样纯粹的人。舅舅有句口头禅“无所谓”,不了解的会以为他什么事都无所谓,其实不然。他会不在乎整他冤枉他,不在乎生了病没有单间病房,不在乎盗用他的名字发表文章,不在乎辛苦翻译了百余本千万字数的中国经典名著的稿费甚少,不在乎自己著作和珍贵藏书古董散失,不在乎胡说八道的个别媒体,甚至不在乎长达四年的牢狱之灾,他说坐牢不算什么,没受什么苦,比在外面随时会被打死的人好多了,因而他对葬送自己爱子年轻生命的时代照样宽容。
舅舅是个慈爱无比的长辈,他对家族的孩子从不训斥,虽然他并不满意现在的年轻人读书甚少、没有理想,在他看来,一个孩子本来就应该从小立志,博览群书,放眼世界,这是天经地义的大事。但他也只是说说而已,不会责难什么。舅舅的笑容伴随我成长,让我心甘情愿地陪伴他走完生命的最后十年,直到留给我心中永远的痛。
杨宪益外甥女赵蘅在写生
舅舅本可以和我外婆一样活到96岁,他只差两年。他一生谦让宽容,隐忍失去爱妻和爱子的苦痛孤独,人再超脱也会有极限,终于成疾。
七年前我说过:“父亲走了,我还有舅舅;舅舅走了,我还有谁?”今天我想说,我还有一份责任,有杨宪益舅舅的光耀指引,我永远不会孤独!(专家支持 杜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