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时长12:07
TED演讲:不读书的人到底输在哪里
视频来源:腾讯视频
随着《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爸爸妈妈给不了你800w的学区房,但能辞职带你环游世界》、综艺节目动辄带着明星家的娃满世界跑频频刷屏,出国见世面成为了在教育上不惜重金投入,竭尽全力的家长们的又一项痛点。
能够行万里路固然好,然而,我并不认为一趟旅游能让孩子有什么脱胎换骨的认知,更不可能像爆款文中那样“可以让你适应各种生存环境,有能力在未来的生活里遇事不惊”。
况且,依赖旅游打开视野并非生活的日常,而在我们的一生中,大部分经验仍然是需要通过媒介间接获得的,不可能每一项体验都亲历亲为。
▲乐嘉曾经带4岁女儿穿行沙漠,走76公里孩子腿上全是泡,招致众多网友的非议
昨天,遇言姐看了一则Ted演讲《不读书的人输在了哪里》。演讲者Ann Morgan是一位作家,在她的一生中几乎都是在英国和北美完成的著作。
2012年,Ann决定将自己的视野拓展到全球范围。她从全世界196个国家和地区中,各挑选了一本小说,在一年中读完并记录下读书日志。
▲Ann Morgan
在博客中发布求助信后,Ann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网友的邮包,大家纷纷把当地优秀作品的英译本寄给她,有些甚至是尚未发行的第一版。
在此之前,在阅读上广有涉猎的Ann并不知道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也有着不错的小说,斯威士兰和纳米比亚也有着优秀的文学。
而阅读,使Ann对那些被西方主流文化掩藏起来的世界窥得一斑。
Ann说:
我不能说一本书能让我了解一个地区,但那一年我读过的故事所展示的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区域、文化、社会、宗教的隔阂,看到了人们拥有同种共性潜能,思想的碰撞提醒我在看待世界的方式上有哪些盲点。
阅读,是了解世界,塑造三观,自我学习,最廉价、便捷、有效的通道。可惜,在我们的教育中,阅读的重要性始终未得到充分的重视,甚至一度是不被鼓励的。
阅读是没有
门槛的上升通道
前年,何江博士因为在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言而被广为人知。
他出身于湖南宁乡一个不通水电的村庄,父亲打渔母亲织网。由于缺乏医生,人们被蜘蛛咬伤后要用火烧的土法来解毒。即便日子过得艰苦,但何江的认知并不狭隘。
在他的房间中,记者发现有《万历十五年》。此外,还有《流动的盛宴》、《江城》、《人类简史》、《枪炮、病菌与钢铁》、《自私的基因》、《局外人》等等,这些都是何江在高中时自己攒钱买下的书籍。其中,《小树苗的教育》还是美国中学生指定读物。
得益于阅读,这名从小在田间捉泥鳅、帮母亲织渔网的沟伢子,在世界观认知上并没有落后于人。
▲何江博士哈佛大学演讲
2017年,何江出版了自传《走出自己的天空》,这本对名校经历一带而过,着眼于描述前现代村庄中的人与事的非典型自传,在挑剔的豆瓣上得到了8.6的高分。何江直言,他的写作态度受卢梭、海明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最大。
正是因为藉由从阅读汲取的教育和反思,在何江的身上,我们看不到底层孩子身上那种难免的局促。不但如此,他儒雅谦和、不卑不亢、举手投足透露着自信和修养。
去年,范雨素的自传刷屏时,比起文采,令我更为印象深刻的是阅读如何改变了母女二人的命运。
通过看小说,出生在襄阳贫困农村的范雨素对地理、历史了如指掌。更重要的是,阅读带给她对外界的好奇和出离的勇气,令其不仅敢于在12岁时只身流浪到海南,更在婚后勇于带着女儿逃离闭塞的家乡、愚昧的丈夫,像《远大前程》中的皮普一样,奔向人多自由的大城市。
更令我吃惊的是范雨素的大女儿,这个没上过什么学,靠电视字幕学识字的女孩,读了一千多斤从废品收购站买来的旧书。如今她在一家上市公司做速记,年薪9万。
▲范雨素常把自己比喻成“菜籽”,她对自己的描述是“我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与何江有计划的阅读相比,范氏母女的阅读是囫囵吞枣,泥沙俱下的。
纵然如此,阅读仍然展现了不可思议的力量,它潜移默化的改变了两个底层女性的世界观,令她们本能的投奔自由,实现了自己跟自己比的逆袭。
遇言姐同《北京折叠》的作者郝景芳聊天的时候,她提到自己学术上和写作上的成就无不是得益于阅读。
从满足好奇到自我代入再到不满足于纸上的爱情、文人的做作,而关注于更为宏大的世界,郝景芳将自己的阅读经历分为了三个阶段。
9岁时,《十万个为什么》燃起了她对于科学的好奇;中学时在英国住了一年,。古希腊自然哲学引发了郝景芳对现代物理的喜爱。
深厚的人文修养令她实现从物理向经济的转换。卡尔维诺、奥威尔这些严肃作家更为郝景芳“打开一片天”,令她这个非职业作者在撰写小说时一上来就站在宏观而深远的立场,“思考大问题”。
当家长们在教育资源上展开军备竞赛之时,我们往往忘记了,对于塑造品质和性格,推进持续学习能力最为重要的阅读,这一项没有门槛的素质培养并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
能够阅读的孩子
是能够学习的孩子
:“能够阅读的孩子,是能够学习的孩子,而能够学习的孩子终将会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成功。”
半个世纪以来,阅读能力的培养可谓西方基础教育的首要目标。
数据显示,美国孩子的阅读量是中国孩子的六倍之多。比起我们语文课本中的几篇没头没尾的名著节选,美国中学生平均一天要阅读27页的课外读物。
大量的阅读令西方教育体系中的孩子们积累了强悍的分析能力、写作能力、研究能力。遇言姐刚到加拿大学习时,总是为着同学们环环相扣的讲演、逻辑清晰的论文、轻松刷完动辄数百页的材料而羡慕不已,而这些无不是得益于他们从小培养的阅读能力。
相比之下,中国孩子在作业和补习上消耗了大量精力,用于阅读的时间被压榨的所剩无几。
前年,遇言姐的闺蜜从多伦多回流上海。昨天,她在电话中同我抱怨,读四年级的儿子近视已达300度,加之作业繁多。老妈只好让孩子用洗漱时间在喜马拉雅上听《基督山伯爵》和《三国演义》。
我听闻后,有些难过。什么时候,阅读变成了这样一项需要绞尽脑汁、争分夺秒的负担?
在枫叶国生活多年,遇言姐亲证西方教育系统对阅读能力的无上推崇,以及分级阅读的卓越效果。
甜豆尚在读学前班时,没有家庭作业。但每周会带回两、三次学校发放的读物。这些每页只有一句话,而且句型不断重复的小书,朗朗上口,由家长带领孩子阅读,签字后归还。随着难度不断升级,一年之后,孩子已经从A级读本晋升到半页文字的F级。
此外,学校每周四都是图书日,孩子可以自由在阅读室浏览各色读刊物。小家伙们甚至无需坐姿端正,歪着、躺着、趴着,姿态各异。老师更会时时带来一只故事主角的毛绒玩具、或是分发书中人物的贴纸,“勾引”孩子们的交流兴致。
虽然投入了大量时间,但阅读并非一门功课,也不计入成绩,因为这是一项持之以恒的习惯,需要长久的坚持。
到了中学阶段,学生们的书单大量加入了严肃题材作品。
纵览美国八年级的阅读清单, 一学期要读完包括《星期三的战争》、《了不起的盖茨比》、《动物农场》、《小树苗的教育》、《仲夏夜之梦》、《逃离第十四号集中营》、《蝇王》等10余本著作。书中所描写的荒诞与恐怖、偏见与歧视,对世界观塑造中的孩子,有着刻骨铭心的影响。
更为有趣的是与时俱进的读后习题,,“以宪法举例《杀死一只知更鸟》的非法性”,“你如何看待《王子与穷人》里以貌取人的社会偏见”。如此妙思,令人颌首。
人性、善恶、生死、法律、种族、自由……在这些作品中,并没有非黑即白的二元的答案,而是为孩子们展开了一道道认知世界的大门,在每一次阅读后的撰写报告和讲演简报中,他们一步步学会表达自我的理解与思考。
此外,图书馆等公益机构还定期举行朗读会,阅读比赛等活动,全面推动阅读习惯的养成。
横比之下,我国同龄孩子的阅读差距显而易见,无论在数量、广度、深度上,都无法跟美国孩子比肩。
比3万块的夏令营、辞职带娃环游世界,学会阅读才是提升认知的捷径,是无论贫富的每一个家庭都能为孩子提供的优质资源。
在Ted演讲中,Ann说:书籍有着强大能力把你拉出自我的小天地, 进入更为广阔的世界,看到截然不同的风景。一年的阅读经验将我年初列出的国家列表,从枯燥的地名变成活生生会呼吸的实体。
互联网时代,阅读触手可及,几乎是零资本。在家长们奔波游走于奥数、英语,四处打听小升初的考试题目,哀怨感叹富裕阶级的教育垄断时,不要忘了,阅读是一项没有门槛,人人皆可修习的技能。
它不需要太多金钱上的投资,只需要你一点点耐心陪伴,其产生出的,却是渗透孩子终身的影响和价值。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END-
席越(遇言姐)
“遇言不止”创始人,中国最爱教人说话的女性,专栏作家+演讲导师。曾服务于世界500强公司,辅导过不少明星、公司创始人演讲。用生命在努力实践女性自我成长的理想。
往期优秀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