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产业迎春天,互联网+是助推器
一个关于内容产业的伟大时代即将到来,一个属于内容人才的黄金时期就要来临。
走出象牙塔,从拍摄广告起家,到拍电视剧崭露头角,再到投身电影产业,从中国大陆到澳洲再到美国好莱坞,星光文化娱乐集团CEO Peter近20年来辗转国内外,一直奔波行走在影视行业阵线的最前沿,也一直在探寻并尝试读懂那个工业梦开始的地方。
“产品要有标准,产业要有结构,生态要有模式。”前些日子的一个午后,Peter在接受麻辣鱼专访时表示,内容产业的春天就要来了,“只要置身其中,无论是谁,都要做好专业的准备”。
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Peter谈论最多的几个关键词便是产品、产业、生态,而与之相对应的则分别是标准、结构和模式。他希望年轻的星光,能够做一个思想的先行者和行动的探索者,“3年做一个标准,5年建一个结构,10年内筑起内容产业帝国的雏形”。
“整个娱乐产业现在所要面临的,就是不断颠覆,不断革新。”Peter明白,这注定要付出很多,但他笃信:“我们每天存在的真正价值,就是创造奇迹,唯有如此,世界才会进步。”
璀璨星空,谁不想成为最亮的那一颗?但Peter说,通往成功的路上,此刻,未来,都是奇迹。
▲Peter 星光文化娱乐集团CEO(供图/星光文化)
内容产业迎春天,互联网+是助推器
这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
“未来五年内容产业或将迎来井喷,再过五年或将是内容产业特别革新乃至真正成熟的时期,而互联网一定会让内容产业的发展如虎添翼。”在Peter看来,近几年互联网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很多产业因它改变,内容产业也必将被它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互联网的突飞猛进,无时无刻不在提升着人们的想象力。Peter认为,内容产业所面临的巨大发展空间,在于虚拟时空。也就是说,“随着互联网在不同时空的延展,内容的呈现将向虚拟化方向发展,而不仅仅滞留在线下的主题公园之类”。
“很难想象,未来我们会在哪个时空、何种环境、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欣赏一部电影。”Peter解释说,内容产业所迎来的伟大时代,并不仅仅是内容产品的丰富,以及固有模式的延承,更多是在于其创新力,比如与智能化、虚拟经济的结合,一系列具有互联网特色的新型产品将走进人们视野,挑战人们的固有认知。
从平台呈现来看,内容产品的市场格局和占有率将会逐步被改变。Peter以电影院线举例说,院线的布局因受到地域、人口的限制,决定了其更适合在人口密集、消费集中的地方完成其产业链条,“但互联网作为一个云的概念,不受时空限制,选择性、自由度非常大,体验方式也更人性化,这也将逐步改变主流受众人群的消费习惯”。
从营销成本来看,在同一题材或同一产品上,互联网营销只有传统内容产业平台宣发代理、市场销售等相关成本的10%左右。那节约下来的钱做什么呢?当然是反哺去做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未来院线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依然是内容的竞争,其次就是消费人群的分流。
▲Peter与《阿甘正传》的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供图/星光文化)
Peter认为,作为一个好内容的拥有者,就是要挖掘出内容的真正价值,并予以充分展示,还要找到调控各平台方甚至市场格局的有效方法,实现多平台以及流媒体的贯通与全覆盖。而未来比较健康的生态方式,就是传统的内容产业平台和互联网内容平台,能够做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可就目前而言,互联网内容平台同样受限。对此,Peter分析称,一是因为IP还不成熟,这需要大量的囤积;二是对这些IP有认知的粉丝,尤其是忠实跟随者,也需要时间去培育,但这是一种潮流,而且指日可待。
“消费是一种性格,更是一种文化。”Peter指出,若想内容产品持续性发酵,便要持续性延伸。除了版权收益,还要靠游戏等衍生品,形成线上线下合流的产业模式,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忠实粉丝。
随着互联网思维所引发的消费观念的变化,内容产业的产业模式、商业模式、生态模式也一定会发生改变。当然,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内容从业者的探索,以及先锋团队的运作和引领,所以考验人才能否发光的时刻也随之到来。
资本和内容要相互尊重,谁也别忽悠谁
内容和资本,即便不是孪生的兄弟,也不应该成为彼此的敌人。
“资本娱乐化,娱乐资本化,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两者需要很长时间的认知和结合,方能做到水乳交融,建立共生的健康的最大效益化的生态模式。”Peter直言,电影产业要蓬勃发展起来,没有资本永远不可能做到。
Peter分析称,内容产业目前存在的困境在于,所有的内容还没有完全资本化。内容与资本的结合,也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还依然仅仅只是两张皮,而没有心贴心。
手握优质内容,常年游走在一线去寻求资本嫁接的他,见惯了资本方与内容方之间的勾心斗角。他向麻辣鱼袒露了一个让人异常痛心的问题,就是资本不尊重内容,内容忽悠资本,“如此恶性循环,对整个业态发展的影响其实是非常大的”。
▲常年游走于好莱坞,Peter说自己一直坚持做三件事:谈生意、打交道、交朋友。(供图/星光文化)
“产品有标准,资本好判断,产业有结构,资本好介入。”但在Peter看来,当前国内的最大问题就在于,产品没有标准,产业没有结构,更没有生态模式。所以,资本很难做评测,更是很难做风控,“让做资本的人,天天去研究你的内容,就很难让他对你的产品有足够的信心,其实这也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
“现在的资本多是产品化的资本,资本和内容的结合也只是很单一的结合。”比如说,内容方圈点钱,不过是做了一部戏,再好一些就是在做衍生产品的时候将授权卖出,但资本始终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Peter表示,若想资本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就一定要做出产业模式、生态模式,聚集产业化的资本,乃至生态模式的资本,实现长期全产业链、全业态的开发和延展,而不仅仅是一锤子买卖。
“随着内容时代的辉煌开启,资本架构的成熟指日可待。”Peter特别强调,在这个过程中,内容方与资本方要互相理解,要有合理的界定和诉求,各自都要做好分内专业的事情,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的个性,“不该管的别胡乱管,不该妥协的一定要坚持”。
在他看来,只要制定好标准、设置好底线,资本跟内容的结合,并不是什么难题。
▲Peter与“惊悚大师”温子仁(供图/星光文化)
他也告诫国内同行,“中国大陆有这么多的观众,有这么大的市场,身为影视从业者,一定不要太浮躁,而是要沉下心来,好好做好内容,千万不要天天光想着抢钱,否则不仅这碗饭吃不长久,整个市场也没法做了”。
“不受制于工业、不屈从于资本”的星光有着自己的理念,便是以产品、产业、资本为支点,在好莱坞孵化内容,在中国大陆开发产业,在中国香港运营资本,以期在全球娱乐产业中构建起一个稳固的金三角。
导演是产品缔造者,亦是内容产业核心
内容产业是未来文化娱乐产业的核心,影视则是这个产业的龙头,也唯有优质影视作品才能形成产业规模,而这个产业的核心却是导演。
“导演是电影的灵魂人物,是各综合元素的指挥。”Peter认为,相对于制片、编剧、演员等各元素,导演才是电影真正的作家。与此同时,从资本角度来讲,他们也是“管控这个产业最好的产品经理”。
当这两种期许合在一个导演身上之时,产业结构发挥的作用自然就会非常大。“当然每个导演,作为内容创作者,都有作家本性的一面,也没有办法完全做到市场化。但优秀的导演,无不要经过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的检验。”
Peter强调说,导演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虽然不可能把其一切都奉献给观众,但能够通过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刻画的人物、传递的情感,带动观众和他一起哀乐,获得观众的理解,这就是共鸣。
▲温子仁已成为星光文化的签约导演(供图/星光文化)
据Peter介绍,星光文化想成为全球顶级导演的孵化基地。未来三至五年,星光将签约50位好莱坞一线导演,孵化10名双语青年导演,长线布局华语电影市场。每位导演自签约起,三年内将为星光开发不低于5个系列的影视IP项目。从种子IP孵化开始,双方将尝试打造“IP开发、共营和衍生产业开发”的全新模式。
“从构思开始,到实现产品,再到产业打通,这条路通过导演来完成,会很快。”Peter向麻辣鱼表示,这些导演还都处于非常顶峰的创作期,具有非常强大的IP开发能力、原创改编能力、题材把握能力和成本管控能力,“他们所面临的复杂情况,不亚于去管理一个上市公司”。
此外,他们在电影产业化方面也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他们知道这个产品该怎么延伸。比如说,“如何在一句台词、一个情节里把产业化的东西做好伏笔,怎样在情节设置上考虑延展,也就是说他们早从构思的时候就有了产业化的想法。这是他们在好莱坞体系里打拼多年,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出来的职业素养。”
截止目前,星光已签下了温子仁(《电锯惊魂》、《速度与激情7》、《潜伏》、《招魂》系列等)、罗兰·艾默里奇(《2012》、《后天》等)、F·加里·格雷(《速度与激情8》等)、罗伯特·泽米吉斯(《阿甘正传》等)、布莱恩·辛格(《X战警》系列等)、艾伦·泰勒(《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等)、乔纳森·李贝斯曼(《忍者神龟:变种时代》等)、朱浩伟(《惊天魔盗团2》等)等9位全球顶级导演,累计票房已近300亿美元。
▲Peter与朱浩伟(供图/星光文化)
“散如满天星,聚是一团火”,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看到青年导演对电影的探索和革新”。Peter坦言,星光在签约导演时,没有性别上的要求,也没有类型方面的约束,“我们需要一些混搭的类型,所以希望导演们在曾经专属的类型上有所突破,成为多类型掌控的导演”。
IP孵化离不开好导演,周期两年刚好
曾几何时,自带完整世界观设定的网络文学作品,已然成为互联网内容产业重要的IP来源。
有数据显示,2015年移动游戏题材主要来源于影视、文学、单机或PC游戏、动漫、综艺等,其中有23.1%来源于影视作品,19.9%为文学作品;而2015年上半年,TOP100影视作品中有39%的题材来自网络小说IP改编。
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和IP孵化、运营及开发的火星小说创始人、前盛大文学CEO侯小强也曾表示,“美国最主流的电影,百分之七八十都是IP改编的,而且由于特技和想象力的发展,电影会给这个IP附加更多的价值。”
“我们不要用文学的眼光看网络文学,这是非常病态的认识。”Peter认为,就像互联网一样,网络文学不太可能被忽略,也无法被忽略。这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市场的需求,因为它接地气,共鸣强,“我觉得有共鸣就是好作品”。
在Peter看来,中国的网络文学将来要演绎成网络产品,具有非常大的空间,有可能是全世界最大的体量。但是,“国内网文IP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不能按照IP本身所具备的条件转换成好的产品”。
“最核心的其实还是导演,没有好的导演,再好的IP也是废柴。”Peter进一步解释说,一个IP到手,授权一般也就三五年左右的时间。为了提升孵化效率,并且让风险可控,Peter建议,最好让导演直接居间协调。
“从拿到原作到剧本成型,最好能够控制在六个月左右,再用将近一年的时间完成拍摄,IP到产品的转化完成后,再用半年时间做市场发行和延展。”Peter认为,如此操作,“两年之内一定要做出去,还可以富余一两年做不可预测的突发变更”。
▲朱浩伟,一个真心热爱拍电影的导演。(供图/星光文化)
从出爆款的可能性来看,Peter分析认为,科幻、动作、惊悚等题材相对容易,爱情题材则比较难做,喜剧更是比较有风险,“因为喜剧文化不太容易全球打通,毕竟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尽相同,笑点也都不太一样”。
在Peter看来,作为中国网络文学的奠基者和倡导者,侯小强对网络文学的认知发自感情,亦是发自生命。而要将中国互联网文学产品化和产业化,他更是义不容辞。所以,对于星光与火星即将展开的战略合作,Peter表示充满期待。
“火星小说有很多IP,期间我们能扮演比较重要的产品及产业化的转换角色。”Peter同时表示,“而且我们也有意向往互联网方面发展,所以和火星能在IP开发、制作、发行等方面做资源匹配。此外,我们的签约导演所孵化的全球性IP,也能给火星提供分阶段、分步骤、分类型的营运模式和商业模式。”
工业化如果没有标准,一切都是空谈
如何才能打磨出真正的好作品,这对于任何一个内容创作者而言,始终是一个苦苦探索的要旨。
对此,Peter的理解是要追求极致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不是彰显个性的专业,而是服务于观众的专业态度。如果一部作品,失去了产品的意义,还不如自己拿回家,何必用那么难理解的情感去交给观众呢?”
这是一个商业时代,所以还要以“专业的心态尊重市场”。票房虽然不能全面呈现一部电影的好坏,但它至少反映了观众的共鸣程度,不然“他掏钱看这个电影干什么”。
Peter坦言,电影固然需要张扬的灵魂,但作为产品,它最终要赚钱才行。
除了专业,作为从业者更要了解整个产业,而这恰恰是中国电影非常薄弱的地方。相比好莱坞在完片担保、版权配比、分销体系等方面非常完整的工业化规则和商业化体系,中国的电影工业化尚处于初级阶段。
“电影就产生于工业时代,怎么可能不按照工业化的标准去要求它呢?”Peter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可控的标准显得尤为重要,没有标准,工业化只会是一句口号,永远也实现不了。
首先,成本的使用要有标准。一部片子从开发到生产到制作,整个流程都要受到成本的管控,不然你就没办法做市场预测。
比如,演员的片酬问题,就是成本标准的一个重要体现。“如果一个演员的成本,达到整部影片成本的70%,那你做的还是戏吗,你直接拍演员的个人自传不就完了?这难道不是很愚蠢?简直就是胡搞嘛。”
其次,要建立产品的合理销售标准。片子是什么类型,卖给谁,谁最喜欢看,以什么样的定价卖出,能赚回多少钱,这都离不开标准的导引。
再者,市场也要有标准。每个市场对内容的诉求都不尽相同,这将影响整部片子结构或类型上的问题。
▲星光文化的每一个人都在为了梦想奋斗着,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奇迹。(供图/星光文化)
“一旦有了标准,在执行阶段还需要有法律法规护航。”Peter举例说,在好莱坞如果拍摄超期或者预算超支,导演或制片人随时有可能被炒鱿鱼,无论你有多大牌,而在国内就纯粹是靠撞大运。
当然,中国电影的工业化真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并非仅仅一个行业就能企及的。而如何站在工业巨人的肩膀上,多快好省地探寻诗与远方,值得每一个从业者深思。
脚踩大地,仰望星空,你终将会成为最耀眼的那一颗。
对Peter,对每一位置身其中的从业者,乃至对整个中国电影行业,皆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