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价格排行 >《柯林武德自传》读后感并研究的方法

《柯林武德自传》读后感并研究的方法

2023-05-10 14:56:27

1


>>>前言<<<


本科时代的选修课老师,任军锋教授,在几年前就和我推荐了《柯林武德自传》一书,说是其中对史学的方法论的研究对思考会很有帮助。于是在大四时节匆匆读完全书,便草草过场。

研究生时节,转专业做了金融,脑海中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研究与投资都可以说是很大的行业,其中包罗万象,各色思潮都有,在学习研究与投资技能的同时,是不是也应当有一套方法论来对此加以指导?这个想法脱胎于本科在邓研会的经历,当时协会的负责人之一,CHR学长,曾经提出过对社会科学类问题的研究尤其要注意方法论,并提议我们尝试“做”出一套方法论,作为之后的指导。由于时间与精力紧张的关系,该提议并未付诸实践。

现在我在职业生涯的起点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但身边并没有多少材料可以给我灵感。这时我又想起了《柯林武德自传》,并重新加以阅读。这里我要感谢清华图书馆,因为淘宝上这本书实在太贵了。

这篇文章主要是对这本书内容的提炼,并尝试将史学的架构转移到研究投资领域。这种努力是否有价值,我并不清楚,但总而言之,这是一种尝试,即使最后还有一个大坑不好填。再考虑到我即将负责的有色金属行业本身的周期性,我宁愿相信这种尝试可以给我一些启发。与此同时,也渴望听到不同的声音,这对我将是大有裨益的。

是为前言。


2


>>>全书内容纲要<<<


2.1 基本概念

2.1.1 问答逻辑


我们看到的理论与学说并不是我们要研究的全部。一句话被说出来或者写下,本身是对一个问题的回答,这种问题本身可能是显露的或者隐藏的。而要探知这句话的意思,我们还必须要还原这句话所对应的问题。如此才能形成完整的认知。

此外,问题与答案之间是严格相关的。一个被正确回答过的问题是无法被另外的答案所正确回答的,这就要求问题本身必须要高度清晰,不能是泛泛而谈。

 

不可能仅仅依据一个人说的或写的陈述句子来探知他的意思,即使他事宜完全符合语言要求的方式和完全诚实的态度来说或写的。为了理解他的意思,你还必须知道他的问题是什么(他心中的问题,也是她假设存在于你心中的问题),因为他所说的或写的东西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柯林武德自传》

 

2.1.2 历史哲学的原理


(1)历史学家研究的过去并不是死去的过去,而是在某种意义上仍然在现实世界中活着的过去

 

如果这种“过去”在现实中没有留下存活的印记,那它就无法成为被研究的对象。分析那些活着的过去,主要是为了两个目的:

第一,培养洞察力,

第二,学会认清大环境,并及时找出对策,获得成功。这个过程中,既有的法则无法成为行为的指南,可能的场景有两种:一是此时法则尚未形成,多见于缺乏经验者;二是虽然有法则,但法则本身作为普适性的概念,无法照顾到特殊性,经验丰富的人此时会超越法则,转而采取随机应变的立场

 

(2)历史知识就是历史学家正研究着的那些思想在他自己心灵里的重演


(3)历史知识乃是对囊缩于现在思想背景下的过去思想的重演,现在思想通过与过去思想的对照,把后者限定在另一个不同的层次上


结合第二条定理,这种重演是与原状有差别的。我们所处的环境与前人不同,提出的问题自然也会与前人所提出的问题不一样,即使我们可以重演前人的思想,但终究无法让这些思想渗透入我们的生活中


2.1.2 理论与实践


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作用的。,结合了二战前夕的背景。柯林武德是一个民主主义者,有自己的民主理念:民主制不仅是一种政府组织形式,,。,并表示在一定程度上赞同马克思的观点。


我认为,纯粹的道德行为并不存在,。每个行为都既是道德的,。但是,尽管不能把行为划分为道德的、,但它的三个不同特征,即道德属性、,却必须分辨清楚,决不能像功利主义者那样把它们混为一谈。功利主义者在声称提供一个具有道德属性的行为时,却给予它一个具有经济属性的解释。

......

他们想要的是能够作为武器的哲学,就此而言我赞同马克思。也许,阻止我进一步赞同马克思的障碍是第二个柯林武德,那个是学者或职业思想家的柯林武德。

——《柯林武德自传》


2.2 方法论

2.2.1 核心理念


了解历史并不意味着记住那些顺序排列的历史事件,它要求你钻进事件相关者的脑子,用他们的眼睛去查看他们的处境,在此基础上你在思考他们应付环境的方法是否正确。

 ——《柯林武德自传》

 

2.2.2 对认知对象的认识——工作的两条基本准则

 

(1)不要听信任何人所作的批评,除非你相信它是恰当的

(2)重建问题:不要以为自己理解了哲学家的陈述,除非你以最大可能的精确性确定了他意欲回答的问题


例如,《理想国》与《利维坦》都讲了关于国家的理论,但两者要谈的“国家”根本不是同一个概念。在过往的书籍中,不少将两本书牵扯如庸俗的对错之争中去,这就是对上述两条基本准则的违反。


,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问题,随着问题的变化,对问题的解答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柯林武德自传》

 


2.2.3 人认知的过程


历史学家通过自己重新思想过去的思想,借此知道了那些思想。那么他通过历史他探究而获得的关于环境的知识就不是那种与他关于自身的知识相对立的知识,而是既是环境的知识,也是关于他自身的知识。最终这一切可以如此推理:思想他人的思想,知道自己能够思想他人的思想(引入假设“发现自己能做什么就是发现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亦即“通过行为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本质”,背后其实就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实践),这个人懂得了很多人的思想,他成为了具有多种类型特征的人,他实际上成为了他所了解的那些历史的缩影,他的自知成为了对人类事务的认识。


2.2.4 最终的方法论——亦即进行“历史地思想”时需要遵循的原则


(1)实践“问答逻辑”,即首先确定自己想要发现什么,然后确定在哪里可能发现这样东西,最后再展开工作。换言之,先提出问题,再去寻找答案

(2)“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因此就不存在“事件”了,有的只是思想所衍生出来的行动,它反映了行动者的某个思想,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去识别出这个思想

(3)研究任何历史问题都不能不研究其次级的历史,亦即对该问题进行历史思想的历史。因为对“对历史问题的思考”的思考本身就是史学史


3


>>>在投研领域的方法论的重建<<<


3.1 认识要认识的对象的原则


在投研过程中,我们所要接触的各种材料,除却客观的统计资料,各类报告本质上是处于不同环境的各色人的思考的结果。而对这种“思考的结果”的思考,具有双重意义:(1)了解各种逻辑本身的意义;(2)投研本身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这一点很“反身性”),市场受投资者行为的影响,而投资者行为本质上是各类“思考的结果”的实践。第二类意义使得对过往报告资料的研读兼有了“分析市场本身”的意义。


3.2 方法论


在投研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要比在历史哲学领域密切得多,在重新认识了要认识的对象后,个人尝试重写了方法论,具体如下:


(1)在对大环境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构建“问答逻辑”。


先确定自己想要发现什么,回答什么问题,然后确定在哪里可能发现这样东西,最后再展开工作。换言之,先提出问题,再去寻找答案。要注意的是,这种问题必须是非常具体的,而不能是泛泛的。“2008年股市为什么大涨”这种问题就毫无价值,相比之下,“机构投资者对后市的怀疑是否是造成‘半夜鸡叫’暴跌的背后原因”就有价值得多。


客观的统计资料中不含有思想,必须要带着一定问题去研读,才有可能去窥见一些信息。同时由于资料自身是客观的,问题本身只是一种角度,因而也要尝试提出不同的问题,揣摩这些统计资料


掺杂了主观判断的报告中掺杂了形形色色的情绪和认知。在研读这些报告时,在上述两个原则的指导下,我们不得不提出两类问题:(1)我能从它们当中得到什么?(2)我要通过阅读它们解决什么问题?前者必然是泛泛的,后者必须是具体的。第一个问题可以在提出问题前得到解答,但深入的步骤必须在第二个问题的提出和解答中得到完成。


(2)明确“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市场本身反映的是投资者认识的变化,为此要认识这种思想,并分辨出这种思想对市场的作用。这其实是上一条中“阅读主观报告”部分的延伸,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步骤仍然需要通过“问答逻辑”付诸实践。

然而,在这里问题应当如何提出,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毕竟索罗斯的“反身性”也不是那么好懂的。我在这里留下一个坑,希望之后能加以补上。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传记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