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记资讯 >AC传书001丨《一部自传: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AC传书001丨《一部自传: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2023-05-10 14:56:27


开篇语

test

《庄子·天道》有言: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

2015年开始,AC传书栏目正式开启,我们不求华丽的语言和浮夸的表演,只希望将好书传给身边更多的人,把有价值的阅读永远传递下去。所以我们鼓励小伙伴们将本篇“传书”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当然,作为回报,AC君每期的传书活动会抽出一些参与传书的小伙伴,只要填写简单资料即有机会获得赠书。

活动详情见底部,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参加


经历了近一个月认真挑选和准备,AC传书第一传首先为大家隆重的推荐这本美国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自传。一部自传,总是人格最成熟时的产物。在赖特优美流畅的文字与奇巧清新的哲思中,我们可以窥见一名建筑大师的成长历程,以及整个建筑界的起落沉浮。同时,也可以感受到美国社会以及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在赖特的有生之年,数以百计的年轻人从美国各地、从墨西哥、意大利、中国和印度,来到他身边充当学徒。其中有些人并没有建筑专业基础,也不甚了解赖特的作品,可只因为读了这本自传,就毅然做出改变自己一生的决定


迄今为止,这部书的译本包括德语(1955年出版)、法语(1955年与1998年出版两种不同译本)、意大利语(1957年、1998年出版两种不同译本)、日语(1988年出版)以及韩语(2004年出版)。如今,它几经波折,终于来到了中国。感谢作者用最真切的语言还原出赖特的一切。


读一部自传吧,与博大的心同行!



基本信息:

作者:[美]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译者:杨鹏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08122765

出版日期: 2014-8

字数:643000 字

页数:696页

定价:149.00


作者简介: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 1867-1959,美国最重要的建筑家,被誉为世界现代建筑四位大师之一。其代表作有流水别墅、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东京帝国饭店等。他崇尚自然的建筑观念,其有机建筑和“广亩城市的理念及草原式住宅的风格,对现代建筑界有极大的影响。他擅用机械为建筑艺术服务,同时力求在建筑中体现材料自然的天性,以使整个建筑与自然环境合二为一,成为活的有机体。同时,他坎坷坚韧而多情不羁的一生亦为世人津津乐道,成为众多著名文学作品的原型甚至文化偶像,如安·兰德之源泉,南希·霍兰之《爱上赖特》等。


译者简介:

杨鹏1974年生于西安,在清华大学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完成建筑学业,先后在美国帕金斯+威尔建筑师事务所和北京清华安地建筑事务所任职,目前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AC传书特约访谈


访谈对象:杨鹏

访谈地点:南礼士路二条月坛理想大厦四楼灵犀空间

访谈日期:2015年1月21日


访谈现场


1、您为什么选择翻译这本书?您对赖特有什么特殊的喜爱和感情吗?


毫不夸张的说,这本书是研究赖特最权威的第一手资料(仅次于他的作品本身吧)。包括英文、德文或日文等,国外学术界已有近百本研究赖特的专著,都会或多或少地引用《自传》中的段落。因为这本书不是情绪化的回忆录,它是赖特的另一件重要作品。伴随着人生经历,插入了他的“三观”、他对于建筑本质的理解、哪些人、哪些思想和艺术影响了他的人生和作品。


它的前四卷于1932年出版,1943年又补充了第五卷成为定本。一位曾在塔里埃森生活过的中国建筑界老前辈,曾经想翻译这本书,可惜后来没有实现。


我本人非常崇拜赖特的作品。赖特是全世界最早采用整体现浇混凝土、配筋混凝土砌块结构、中央空调和地板采暖的建筑师之一。他的“帝国饭店”是抗震方面的杰作。同时,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流露出典雅的诗意。赖特或许是最后一位纯熟驾驭建筑装饰的大师了。专门研究赖特的建筑装饰的英文专著,就有十余本。其实这种多方面的结合,应当是古代无数建筑杰作的共同点,算是“规定动作”。可惜在赖特生前,先进技术与工艺美术结合的建筑语言已经被视为落伍,自他去世以后简直要成为绝学了。


2、这本书是怎样诞生的?说说您和这本书的故事。


我以前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在图书馆翻阅过这本书。2010年,我突然想搞一点“学术”,苦于没有时下建筑评论所需的胆量,所以就想到了翻译。密斯几乎没有理论著作,阿尔托与康只留下零星的演讲,柯布西耶的大量著述已经有了中文译本。于是我就想到了这本《自传》。


我主动给英文版的出版社写电子邮件,询问是否有中国的出版社购买过版权,由此联系到了世纪文景出版社。经过出版社指定了一段试译之后,签订了翻译合同。然后就是两年多的业余时间,连公共汽车上和机场候机楼里的时间都利用上了。翻译过程中,我和主管赖特档案的基金会多次通邮件请教难点,又从美国邮购了十几本相关书籍,包括赖特的书信集、他儿子的回忆录和介绍他作品的一系列专著。我还设法买到了一些赖特晚年谈话的录音卡带,估计在国内是孤本吧。


目前被国内许多高等院校奉为教材的现代建筑史专著,对于赖特的介绍非常肤浅,甚至是偏颇可笑。如同中国文学史的大学教材里介绍杜甫,只提到了“两个黄鹂鸣翠柳”和“好雨知时节”等几首诗,再简单地给杜甫贴一个“现实主义”的标签。目前国内建筑界对于赖特的了解,大致就是这种情形。这个令人遗憾的现实,就是我在翻译过程中最大的动力。


3、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单却很独特,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我们也注意到封面的细节,这个大红方块代表什么?


中文版的装帧和封面参考了英文版。这种正方形的版式比较“浪费”,但是我相信赖特本人会比较满意,因为这正是他自己的设计。封面上深红色的正方形,是赖特的所有设计图纸上都出现的“Logo”。他钟爱这种深红色,称之为“切诺基红”(Cherokee Red)。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包括西塔里埃森),地板或梁柱等构件都涂成这种颜色。他购买的汽车,也要请人喷成同样的红色。


原版封面设计


4、在第三卷—事业中,赖特花了大量篇幅写了他在日本的所见所得,他甚至把日本视为庇护和拯救自己的地方。赖特如此推崇日本,到底是日本的哪些特质吸引了赖特?


十九世纪中后期,欧洲、美国的美术界和收藏界都很青睐浮世绘,赖特只是其中的一员。在《自传》中,赖特详细地描述了浮世绘如何影响他的事业。浮世绘那种独特的简洁、淡雅,清晰地体现在赖特的建筑作品中。从他三十多岁起,就成为美国最权威的浮世绘鉴赏家和收藏家之一。赖特尤其推崇歌川广重,早在1908年就为芝加哥美术馆的《歌川广重作品展》撰写说明。对浮世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做专门的阅读和研究。


日本浮世绘

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图

1831年


日本浮世绘

歌川广重·桥上急雨

1857年


至于日本传统建筑中轻巧的框架结构、推拉隔断与榻榻米的模数等,对于中国建筑师或许不足为奇,但是对于一百年前的西方而言,可谓豁然开朗。简而言之,日本传统建筑之于赖特,正如北非民居之于柯布西耶。


5、说到日本和东方文化,我们不禁想问,赖特和中国又有哪些渊源呢?


在《自传》和许多演讲中,赖特都提到了《老子》对他的影响。赖特多次强调,自己信奉的上帝是“大写的N(Nature)”,这种世界观与犹太-的教义大相径庭,而与老子的自然观非常接近。在他的冬季庄园西塔里埃森的墙壁上,刻着《老子》第十一章“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的英文翻译。他对于中国古代美术品的热情仅次于浮世绘,数十年来收藏了自北魏到唐宋各个时期的佛像和瓷器。



如果不是由于兵荒马乱,他很可能会频繁造访中国,甚至在中国留下作品。事实上,他仅在1918年来过北京,为东京帝国饭店采购地毯等装饰品,顺便拜访了辜鸿铭。至于他对辜鸿铭的评价,我不做剧透,留待读者自己品味吧。


6、在本书的第五卷-形式中,有一节标题就叫《贝多芬》。关于建筑和音乐的关系,很多人都在说,但却没有谁讲的很透彻。在这一节里,赖特类比了建筑和音乐,您能简单跟我们说说吗?


赖特是狂热的音乐爱好者。他的庄园塔里埃森有七架三角钢琴——当然不是摆设,而是时常有音乐响起。《自传》中多次提到巴赫与贝多芬,而赖特对于后者更是顶礼膜拜。他认为贝多芬的作品不仅仅是音乐方面的巅峰,而且最充分地显示了音乐与建筑的相似性。


第五卷首插图

赖特设计


绘画、雕塑与建筑的关系是视觉感官层面的,而音乐与建筑的关系是组织构架层面的,更深层次的。每一小段音乐蕴含的节奏、四重奏或者交响乐各乐章之间的关系,就像是建筑各个构件、各部分空间之间的关系。不同乐器的音色搭配和协奏,就像不同建筑材料之间的组合。更重要的一个相似点是,音乐和建筑的组织方式都是从简单的“动机”或者“母题”出发,通过各种衍生、变奏或重现,生成一个庞大而有机的整体。


大家读到书中的《贝多芬》这一节,不妨听一听赖特非常喜爱的《悲怆奏鸣曲》、《热情奏鸣曲》和《第五交响曲》(尤其是第二乐章),从中体会“建筑师贝多芬”的魅力。


7、在这部自传中,我们可以看到赖特对于同时期的其它几位大师的评论和态度,如密斯、柯布西耶等,这些带有评论性的见解是很难得的,同时,我们也通过赖特之笔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建筑师的群像。


《自传》里赖特对于他的导师沙利文着墨甚多,满怀崇敬与感激。此外,他还点评了几位古今的建筑师同行。赖特的评价标准非常简单——是否固守建筑的“本法”,也就是说究竟是在做建筑,还是在做雕塑或绘画。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对于密斯不吝夸赞之词,对于被理论界低估的美国建筑师厄温·吉尔(Irving Gill)非常赞赏,而对于柯布西耶则是不点名地讽刺。此外,赖特把维奥莱·勒-杜克(Violletle-Duc)编纂的哥特建筑汇编奉为至上的宝典。书中还介绍了他三十年代受邀访问莫斯科,对于当时苏联建筑的褒贬参半的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赖特对于米开朗基罗作为建筑师的表现极尽讽刺之能事,并且把文艺复兴称为“500年的文艺衰败”。虽然这是半开玩笑的夸张,但是如果你把圣彼得大教堂、圆厅别墅和哥特时代的亚眠大教堂、奥斯曼帝国的塞利米耶清真寺做比较,文艺复兴建筑的代表作就会光环尽失。赖特对文艺复兴建筑的评价是,技术上鲜有创新,形式上做作肤浅。整体是雕塑,局部是绘画,唯独缺少了建筑的本法。可谓贻害无穷,流毒至今。


8、您能从单体建筑和城市两个方面对比一下赖特和柯布吗?


许多领域都存在双峰并峙,二位巨人的事业观点冰火不容,但同样为人类留下宝贵的遗产。例如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玻尔与爱因斯坦。我认为,赖特与柯布西耶的对比研究,就是二十世纪建筑史的浓缩。二人的分歧绝不是具体手法的差异,而是根植于深层的“三观”。


单体建筑方面,最强烈的对比是基本同时期建成的一对教堂:位于费城远郊的犹太教堂(BethSholom Synagogue)与朗香教堂。赖特采用半透明的有机板材(类似阳光板)覆盖整个屋顶,均匀柔和的自然光充满大厅,人们如同置身天空下却无风吹雨淋之忧。朗香教堂无需我的介绍。它的外观很可能是建筑史上最精美的雕塑,它的室内则是建筑史上最成功的舞台布景(此前,幽暗的室内基本上是贫困人家的代名词吧)。


贝斯•索隆犹太教堂(Beth Sholom Synagogue)

美国宾州艾金公园市,1959


朗香教堂(Ron-champ

法国上索恩,1955


至于赖特的“广亩城市”与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后者的城市蓝图毕竟更现实一些,容易被政府和尚未“享受”过大城市的广大人民所接受。赖特的出发点是地域辽阔、物质条件比较发达的国情,因此他的城市蓝图,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是药而不是粮食。


广亩城市,1932


光辉城市,1933


9、翻译了这本书之后,对您有什么影响?这本书对于中国读者和建筑师又有什么意义?


由于原书一条注解也没有,我在译文中配了两百多条注解,“被迫”重学了一遍建筑史,顺道学习了浮世绘的历史。其他的个人收获,则是“三观”方面的,在此就不做分享了。


非建筑领域的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一位享寿九十二岁、职业生涯超过六十年的建筑师,如何享受他丰富的人生。对于建筑人而言,无论赖特的作品在你眼中是钻石还是鹅卵石,你都会对建筑这门高贵的手艺有更深的理解。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赖特的作品当然算不上完美,他的个性与行为更是“劣迹斑斑”。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继承了某些伟大的原则。这些原则,、葛饰北斋与歌川广重、巴赫与贝多芬所有这些人作品的共同点。与这些深刻的原则相比,一切风格都只是浮云。《自传》中提到的这些名字,都是赖特的坚强后盾。他们和赖特一样,都属于伟大的“总结者”,而不是所谓的“创新者”。他们的成功学秘诀,是丰富的层次与深刻的细节。他们没有足够的胆量去自创规则,只是在前人留下的森林里再种几株生长旺盛的树苗而已。


这或许是人类历史上最神奇的巧合吧!




AC传书第一传



欢迎参加“AC传书”,只需两步即可参加抽奖获得赠书。

1、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填写“姓名-职业-地址-想读这本书的理由”

2、发送你的姓名至AC公众帐号(点击作者AC建筑创作或搜索微信号:archicreation

注:1、2两姓名需一致



欢迎分享本文,与跟多的人一起阅读赖特




AC建筑创作,微信号:archicreation

值班AC君:May



想获得此书,请点击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传记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