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开始——关于老杨自传《摇滚不死》
当Neil Young这样的人被称作“老杨”的时候,并不代表他已经向衰老倾斜,当然这个称呼是可爱的,就像全中国人都开始用“老崔”,似乎弄得和他很熟一样。
问题是,真的有人熟悉老杨吗?
老杨今年69岁,驰骋乐坛近50年,参与的专辑超过40张(手里还有一堆儿的老原创素材等着见光),其他还包括不少的电影原声创作,和影视作品制片。除了传奇摇滚音乐人这个称号,他还在环保、机械能、数字音乐媒体等领域穿梭。
这就是大多数人熟悉的老杨,反正,他很忙,且一直走在时代的前端。但作为一个摇滚战士,老杨其实非常的土,长得也不酷,他不像众多书籍、访谈中被神化的那样,某种程度上,他是一个嗜如命,见了喜欢的人就紧张,一辈子倒霉且神神叨叨的江湖人士。
而在很多人眼中,老杨似乎永远是一个民谣歌手,不过,从1969年发行《EverybodyKnows This Is Nowhere》以来他就不再是民谣歌手了,他也一度被误认为先锋斗士,其实也不是,他不过是跟唱片公司逗着玩。
当然,老杨是热爱噪音的,估计他是这个地球上,同年龄段里能制造出最激烈声响的老人了(为此他还把自己的听力弄成了永久性损伤)。不过,嚎叫并黯淡地抒情,是老杨的绝活,很明显,就算他演奏那些最重的歌,感觉还都是那么优雅,而不像西雅图那帮学徒那样上蹿下跳,张牙舞爪,乃至举抢吞弹。
很难想象,这个油箱永远满溢的重型老爷车,会被一个小脚趾给扳倒了,也因为脚趾骨折,我们才有了这本老杨亲笔撰写的自传。于是,你完全可以抛开以上的众多说法,亲耳听听老杨是怎么谈他自己的。
和神秘的Bob Dylan,以及超然的Leonard Cohen不同,老杨是一个没有秘密的人。生活中,他热爱大自然,热爱农庄田园,音乐创作上,老杨也最热衷原生态的直接演绎。他在现场表演不爱戴监听,在录音室里也不喜欢做叠录(虽然他很赞赏音墙录音等技术),而是喜欢和他“疯马”的老哥们一起玩长篇即兴。他告诉乐迷们,他一首歌“最好的版本永远是最开始练的那1,2次。”老杨之所以如此热爱生活和音乐,只因为他失去过,书中,老杨不断地追忆他那些老伙计,不断地用简单的“谢谢你”三个字来表达他内心复杂的情怀。记得我当年写Patti Smith的时候用过一句话:没有经历过创伤的人,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我觉得也适用于现在的老杨。
对自己的家人,和那些一起奋战了大半辈子的挚友,老杨在文字中显露出毫无保留的爱,他不会像其他摇滚艺人那样,抖露众多明星私下间的生活(吐槽Linda Ronstadt 爱吃花生酱,算是最隐私的一段了吧)。从这个角度反观,滚石乐队吉他手Keith Richard的那本传记可谓“精彩“,好料不断,另一位大师级吉他手Eric Clapton的自传,也有太多的”劣迹“展露,这些都要比老杨的这本“好看”。
老杨写的这本自传,中文书名很屌,也直接来自他那句著名歌词。不过,全书可没有什么激昂的老杨斗争史,老杨的文笔很朴实、真诚,偶尔还讲个冷笑话,我们就像在读他的私人日记一般。纵观《摇滚不死》全书,最紧张的一段,应该是老杨脑部手术后不久,那次大出血,“差点就挂了”,这次险情被他说起来好像玩儿似得。此外,在记述技巧上,看的出老杨的思路还是很“飞”的,他并没有按照传统传记体那样,从出生开始记述,然后按既定的时间线和年代一路展开。老杨自传中的年代是相互穿插的,一会儿是那个迷人的60年代,满眼的鲜花和美女,一会儿又回到当下,说着他自己最近的新计划、新项目,在回忆起某位老友时,笔锋又一下子回到了记忆中某一个珍藏的节点上。
关于自己热爱的老爷车和火车模型,老杨像一个迷恋玩具的孩子一样倾诉,谈到环保问题和当今流媒体起步以及数字音乐对音质的破坏,老杨又发自肺腑地感叹。对了,老杨最近又出新专辑了,说实话,近年的两张民谣味浓重的作品,于我来说是失望的,似乎从2012年的“Psychedelic Pill”开始,老杨就安于现状起来,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戒了再也写不出好歌来的缘故(没有就写不出歌来,也是老杨在书中大方承认的)。
总归,老杨是一个生活刻板,且耐得住寂寞的人。对那些想看摇滚史八卦的人来说,《摇滚不死》是无法满足其的,书中的多数史料,相信只要是老杨的粉丝,都早已熟知。老杨着笔最多的,还是那些他真正热爱的人和事,特别是对那些他爱了一辈子的老爷车们,下笔都是非常私人化的记录。
而关于音乐上的更多细节记述,可能得期待他下一本书了,没错,老杨在自传中明确说明他已经爱上了写作,有太多的东西想要记录。这本自传,只是一个开头。
没错,这只是开始。
作者:徐亮
———————————————————
唱片、T恤、帽衫、帽子、布标、挂旗、钥匙链、项链、戒指等饰品
数千种摇滚金属周边尽在 xmusick.taobao.com
=====================================
关注 Xmusick,关注重金属摇滚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