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中科大少年班神童那些事儿》之
王永、王嘉骝:少年班涌现父子兵,各自演绎别样的精彩
作者:魏泽清
“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的这句名言,成了王嘉骝的座右铭,也成为他人生的追求与梦想。他以父亲王永为榜样,父亲以他为骄傲。
王永,1962年生于合肥市长丰县;
1978年,15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首届二期少年班;
1982年,提前一年毕业于无线电电子学系自动控制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5年,毕业于南京航天航空大学,获得飞行器导航与控制系统专业工学硕士学位;
1988年,获得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留南京航天航空大学任教,后在南京成了家;
1999年,回到中科大攻读博士后;
2001年,由中科大“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留在中科大任教;
现任中科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1年,王嘉骝出生于南京市;
2009年,王嘉骝考取中科大少年班学院“零零班”;
2013年,王嘉骝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
……
这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令人震撼又令人羡慕的家庭:父亲王永15岁考取中科大少年班,母亲15岁考入浙江大学,父母双双头顶“神童”耀眼的光环。35年后,儿子王嘉骝从中科大少年班学院毕业,于2013年9月赴全球顶尖学府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
一个家庭能出一个中科大少年班“神童”已属罕见,父子俩同为少年班校友,全国独此一家。在震撼世人的教育奇迹背后,父亲坦诚地告诉人们:自己真的没有什么别具一格的“育儿经”。若要说心得或秘籍,那就是放手不管,尽早让孩子学会自立自强。
,
王永却以全县第一名考取少年班
伴着科学的春天,中科大迎来了1978年秋季首届第二期少年班的大学生。王永清晰地记得自己15岁那年参加1978年高考,追逐自己的梦想,终于和宁铂、谢彦波、张亚勤等人在一起学习。
有人问王永,都说你进了少年班,一定是上学比较早吧?其实王永九周岁才开始上学。他的爸爸妈妈家庭出身都不好,,不断地受到冲击,,处处躲避批斗,打击,全家平静的生活被打破,无暇顾及到儿子,他的上学问题由此被耽搁了下来。
小时候,王永没办法上学,也无人教她。好学的他想出一个学习的好办法:玩扑克牌识数,看连环画认字,久而久之,学了一些基础知识。父母恢复工作后,九岁的王永才走进小学,直接上了三年级。他上初中时,“开门办学”被视为教育战线的新生事物。
少年时代的王永有着表演的兴趣和天赋。1977年,就在王永说着相声到处巡回演出时,高考恢复了,学校也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刚上高一的王永参加了竞赛,分数比高中毕业班学生还高,遂被推荐参加1978年高考。
当年王永的父亲接到了县里通知,说中科大少年班在招生。王永说,我爸没征求我意见,直接当家说参加考试。那时我们都熟知宁铂的故事。如果能考上中科大,就能和家喻户晓的神童宁铂成同学了。当然,作为一个少年来说,还是很神往很兴奋的。连王永自己也没想到,高考竟然考了长丰县第一名。
为了儿时心中的梦想,
激情澎湃展翅翱翔蓝天里
小时候,王永从新闻里得知国外有种“高空无人侦察机”,搞不懂怎么就“无人”了,还能搞侦查,梦想有一天能研究它弄懂它。童年的梦想激励着他,为着这份好奇,他在大二时选择了自动控制专业。每天,王永和同学们去图书馆学习,从早晨开始到晚上离开,一本新作业本从第一页一直写到封三,一次作业用了一个本子,刻苦用功自不必说。
关于少年班的争论,王永表明自己的观点:要承认,人的智力发育有早有晚。我同学中有的在小学就能做微积分,而且做得很溜。你还让他天天窝在小学里,从初一初二一直往上走,那肯定不人道。所以让这些孩子能够在这样的年龄,去大学学习知识,恰如其分。如果让这些够上大学水平的孩子直接上大学普通班去,人家都比他大好多,不是同龄的玩伴,看问题视角不同,他们会觉得很不舒服,上少年班是理想的选择。
王永回忆道:记得那会儿,我们要是晚上吃过饭聊会儿天,只要时间聊长了就说,算了算了赶紧学习去。我们在这儿这么浪费时间,将来给我们写传记的人怎么看?那时就觉得将来会有人来帮自己写传记的。
少年班毕业后,他来到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继续深造,读完硕士读博士。后来又回到中科大任教,为了儿时的梦想,一直研究振动主动控制、飞行器制导与控制。他说,小时候他总有要干成一件重要事的愿望,少年班只是人生一个阶段,人生不是以上某一个大学为目的的。
“风里锻炼、雨里考验,我们是一群展翅高飞的海燕。在波浪里出没,在碧空里盘旋……”电影《女跳水队员》的主题歌,也成为当时少年班的班歌。王永和同学们喜欢唱这首班歌,内心有一种昂扬的激情、奋发的力量,一直鼓舞着他们。
似水流年,归来仍是少年。“下苦功在少年”,至今,王永在给每一届少年班的新生上研讨课时,作为老师和学长,仍会提起当年的这句歌词。
老师撕碎王嘉骝的作业本,
父亲王永鼓励他自觉自立自强
说起王永的儿子,童年时代的王嘉骝便表现出惊人的天赋。父母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教他认字,小嘉骝经常缠着保姆学认字,表现出对文字的极大热情。时间久了,王嘉骝认识的字越来越多,就能自己看起书来。当他还在幼儿园小班时,就能当众流畅地朗诵郑渊洁的童话书;大班时,就可轻松阅读金庸的武侠小说,幼儿园老师对他赞不绝口。
可是王嘉骝遭遇了人生中第一个小挫折。王嘉骝是在南京上的小学。因为工作繁忙,王永夫妇几乎没有认真辅导过孩子作业。一天,老师发现王嘉骝作业里好多错误,忍无可忍,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哗啦”一下撕碎了他的作业本。
那一刻,王嘉骝吓得缩成一团,把头深埋在课桌下。好不容易熬到放学回家,王嘉骝强忍的泪水喷涌而出。在父亲王永一再追问下,垂头丧气的王嘉骝才道出原委,委屈地哭道:班上同学的作业全由爸爸、妈妈负责检查签字,都没有错误。就我一个人错误太多,惹老师生气了。王永紧紧搂住儿子,告诉他:爸爸妈妈虽然有责任为你检查作业,但我们实在没时间。孩子,你害怕作业出错被老师责怪,就只能靠自己检查了。你要以此为教训,养成自立、自觉、自查的好习惯。自己的事自己做主,天天让别人强迫监督去学习,效果肯定不好。
王嘉骝似懂非懂地凝望着爸爸慈爱的眼神,回味着爸爸关心的话语。自觉自立自强,从此便铭刻在王嘉骝稚嫩的心灵。
在王永看来,孩子自立是人生迈向成功最关键一步,而自立理念植入最佳时期,便是在跨入校门的那一天。从小就培养儿子独立面对事情的作为,绝对是很好的习惯。
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使王嘉骝受益匪浅。从那以后,王嘉骝养成了每天自己检查作业的习惯,这个习惯延续到每次期末考试中,锻炼了王嘉骝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他很快收获了成效。
家长界定自己责任,
多用放养式家庭教育,扮演引导角色
王嘉骝就读于南京白下区的一所小学,全区所有小学的语文、数学、外语期中和期末考试均实行统一命题考试。一直到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王嘉骝是全区唯一一个每次统考全考满分的学生。父母都是一流名校的高材生,当然是高智商。王嘉骝学习这么优秀,是基因好,还是父母教育另授独门秘籍?很快,王永被学校邀请到全校家长大会上作报告,介绍家教经验。
王永一上台便脱口而出:“真的没啥独到的方法,我的体会就两个字:不管!”话音未落,引起家长一片哗然。王永进而解释道:“不管是形不管,而非神不管。我采用的放养式家庭教育,是在放任中时刻用默默鼓励的眼光和父子连心的那种牵挂默契地引导孩子的成长。”当他讲了儿子成长过程中的几个小故事后,在座的家长纷纷鼓掌了。
王永认为,作为家长,要扮演的只是一个引导角色,绝不是代替孩子成长的角色。所以,家长一定要清晰地界定自己的责任。如果家长从不放手,时时把关,不让孩子独立思考,那恶果是孩子写作业时敷衍了事,因为他们觉得总有爸妈最后把关。有了这个固定思维,所以孩子自行检查就不认真,坏习惯波及考试,自然分数不理想。正因为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造成孩子没有自立能力,而且也没学会感恩。一个总想着依靠别人的孩子,将来在漫漫人生路上,也许一件小事就会把他打倒。
最后,王永语气铿锵有力,对家长们提出了建议:“我是当年从中科大少年班走出的第一届毕业生。当时很多人觉得少年班的孩子没有生活能力。其实不然,首届少年班同学张亚勤当年12岁,他独自离家从山西太原来到合肥上学,连托运行李都是自己办理。我们那一辈人都是这样过来的。家长们不妨把不送孩子上学,当作培养他们生活能力的第一步。”王永的肺腑之言和独到见解,博得现场几百位家长经久不息的掌声。
兴趣广泛,不影响他赢得
“化学老师助理”美誉,父子亦是师友
王嘉骝小学毕业后随父母到合肥上初中。此时的王嘉骝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老师讲解的内容,为了琢磨透,他经常会在课后反复咀嚼,就是觉得问题还没想透,习惯性地就会在心里琢磨,举一反三,直到弄懂为止。王嘉骝说,“这些看似无所谓的内容,其实对日后的学习会有潜移默化的帮助。”从小学到初中毕业,王嘉骝从未上过补习班,也从不熬夜苦读,一直保证8小时的充足睡眠。
课余,王嘉骝有着很广泛的兴趣爱好。NBA篮球赛中的姚明几乎能让他发狂,成为他调剂学习压力最好的兴奋剂。很幸运的是,他这个乐趣得到父母充分的尊重。不仅如此,爱打羽毛球,爱唱歌,爱看科幻小说,也成为王嘉骝不可或缺的业余爱好。王永夫妇从来不干涉孩子涉猎的业余爱好,从来不给孩子划定一个可以看的书籍范围。他们提倡开卷有益,订了十多份政经、文摘类杂志。王永说:只要是正规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儿子都可以看。
尽管所有的爱好中没有一项特长,王嘉骝还是颇为洒脱地自嘲:“我参加过学校的羽毛球比赛,没有取得好的名次;参加过校园歌手大赛,也没有杀出重围 。不过没有关系,我从中收获了乐趣。其实这些都是业余爱好,不是专长。”他还是一位国学爱好者,说到他最钟爱的一款游戏《仙剑奇侠传》,别人沉湎于游戏打杀中寻找快感,王嘉骝却从游戏中各色人物的传统服饰、语言对话、背景设计、场景设置,体验到绚烂多姿的汉文化,他非常喜欢,且受益匪浅。
一直鹤立鸡群的王嘉骝虽然考入合肥一中,但中考成绩并不理想。王永没有批评儿子,而是鼓励王嘉骝重新找回学习的状态。王嘉骝没有气馁没有自卑,静下心来和父母一起反思。高中入学第一次考试,王嘉骝以优异成绩进入年级第一方阵。高三那年要做大量习题,如何才能从做习题中得到提高,善于思考总结的王嘉骝特意准备几个错题本,把各科每次做错的试题分类登记在册,经常回顾反思,直到完全透彻为止。
王嘉骝思维相当缜密,开阔,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化学和数学竞赛,且常常获奖,斩获不菲。他高中化学非常棒,自修课的时候,他经常主动上台给同学们讲解化学试卷。由于他讲解思路清晰,深入浅出,颇受同学们欢迎。同学的掌声和全班同学化学成绩的稳步提高,让王嘉骝感觉很受用,很有成就感自豪感,他也非常珍惜同学们送他“化学老师助理”的美誉。
在儿子成长的道路上,父亲王永既是老师,也是学长,而让王永最自豪的是,自己是儿子的朋友,亦师亦友。“儿子和我之间的交流,一直是非常平等的。他不是很爱说话,但时不时会和我聊聊天,说说自己的想法。”让王永最满意的是,“因为建立了一种平等沟通的对话平台,儿子总喜欢找我倾诉小秘密,即便是青春期,他也没出现过叛逆迹象。”
王嘉骝视父亲为榜样,
但选学专业独辟蹊径未承父业
12年寒窗苦读,只为高考大战一搏。2009年高考,王嘉骝不负众望,取得了全校并列最高分、安徽省高考第16名的优异成绩,给自己的中学生涯画上了圆满句号。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面对许多一流大学争相发出的垂青信号,他与父母商量,理智权衡,最后毅然决定上中科大。此刻,王永心里最清楚,在中科大少年班学院,有一个刚设置的“零零班”(教学改革试点班),招收的学生并非传统15岁左右的“神童”,而是全校高分精英学子集中的“特区”,采用少年班模式教学。与中科大其他少年班唯一区别在于,“零零班”对录取新生没有年龄限制。就这样,王嘉骝走进了少年班学院,开始了五彩纷呈的大学生活。
大一的“数学分析”考试给王嘉骝一个下马威,只考了69分。“当时有点后悔,觉得吃亏了,到其他院系可能轻松些。”王嘉骝说,但是咬咬牙挺过来了,今天回头看感到很值,跟许多不同专业的高手一起学习、交流,眼界和思路都宽广多了。
王嘉骝和父亲王永是校园里颇受关注的一对父子。作为中科大少年班首届毕业生王永的孩子,王嘉骝面对众多关注的目光,一直保持清醒的淡定:“老爸他们当年被称作‘神童’,我觉得自己没有那么特殊。他很多方面是我学习的榜样,但我并不想成为父亲的翻版。”
虽然同样拥有少年班这个闪亮炫目的标签,但他没有“子承父业”,没有选择和父亲相同的专业。父亲所学的专业是自动控制,而王嘉骝选择的专业是化学。在别人看来,这是一个“未承父业”的选择。王永曾问过他其中的原因,王嘉骝的回答是:除了我对化学非常感兴趣之外,不想成为您的影子。我有一个想法,希望选择一个你没有学习过的专业,是想让最真实的自己自主独立地走下去,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我当年在科大少年班学习的时候,学校为了安排《大学语文》这门课,就在大一的课程里把《普通化学》拿掉了,所以我在大学时代没有学过化学。”王永道出了这其中的“玄机”,并对儿子的专业选择表示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憧憬未来,王嘉骝立志做个好老师,
梦想做知识的传播者
“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这是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也是王嘉骝的座右铭。他对这句名言的理解,更为透彻,更加深刻。他的心愿:成为一名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好教师,是我的理想和人生追求。
这个理想萌芽于大三时的一门课,王嘉骝感觉那门课的教材编得不好。“这教材真应该重写。”王嘉骝心想,突然他灵光一闪:“编写教材这样的事情,我为什么不能做?”从此,“做一名老师,编写自己的教材”这个想法开始在王嘉骝的心中扎下了根。
王嘉骝回忆起自己第一次站上讲台的情景,那是在高中自修课时,他主动上台给同学们讲解化学,颇受同学们欢迎;大学期间,给班里的同学讲课也是他的一个爱好和“副业”。班里有一些同学和他一样选择了化学专业,而王嘉骝化学专业出类拔萃,他便在期末考试前,给班里同学补习化学功课。
“站在讲台上,写板书,讲解,我一点也感觉不到怯场。”王嘉骝自豪地说,“我喜欢讲课,把我所知道的传授给别人。”
在王嘉骝的心中,教师的角色是神圣的:我心里有多位印象深刻的好老师,他们不仅教授我知识,更教会我思考。这样的老师才能够让学生共鸣,也是我努力的目标。
王嘉骝飞越大洋求学的动力,源自他的人生理想——和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在课堂上能时刻让学生共鸣的好教师。王嘉骝自豪地说:“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我喜欢在讲台上播洒知识换来的惬意和成就感,我真实地感受到教师这一职业的崇高。”同学们反映,王嘉骝不仅教授了丰富的知识,更教会了他们如何思考。
为了夯实基础,王嘉骝把去加州理工学院深造的经历,看作是实现教师梦的必经之路。“去顶尖学府深造,是知识资本的积累过程。学成之后,我一定会回来,做一名普通却又充实的教师,像父亲那样,像很多默默付出的老师那样。”在对未来的憧憬中,王嘉骝流露出大于他年龄的坚定与执著。
父子俩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各自演绎别样的精彩
2001年,王永由中科大“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留在中科大任教;如今他已是中科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不仅如此,他还是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运动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IEEE南京分部控制系统分会副理事长,安徽省高校自动化院长(系主任)联谊会主席 ,导航、制导与控制博士点负责人,振动控制与运动体控制实验室主任,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管理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
王永长期从事运动体控制、振动主动控制、飞行器制导与控制、机器人控制以及信息融合等方向的研究工作,承担的教学任务主要有本科生主干课《现代控制理论》。近年来,他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预研项目、国家863项目等科研项目15项,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中100多篇被SCI/EI收录),获得国家专利1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说起儿子王嘉骝,进入大学后,完全住校很少回家。充实而独立的大学生活,让王嘉骝对学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感悟。他常说一句话:“付出的一切努力,都会以某种方式回报你。”
在专业选择上,王嘉骝心里一直很感谢父亲对自己的尊重:“老爸其实还是有个愿望:想亲手在大学阶段给我一个分数。”虽然父子俩很少直白地表达情感,但父亲这个愿望还是让王嘉骝体味到了浓浓的父爱。于是,在大四下学期,王嘉骝选修了父亲主讲的《现代控制理论》,每周都会有一个半天坐在父亲的课堂里。“老爸的语言表达能力一直是我很崇拜的,他讲的课我很喜欢!” 王嘉骝给了父亲很高的评价。
“下课后,老爸和我一起结伴儿回去吃午饭,这感觉很温馨。”王嘉骝说。
王嘉骝常与老师兼学长的老爸在校园里不期而遇。王嘉骝心中的父亲,自信,乐观,口才超好。“最难得的是,老爸那代人非常刻苦,心中怀着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些是我希望去学习的。”
在国内教育界,人们公认中科大向来以海外兵团强大著称,留美学子超过1万人。欧美名校特别是美国研究型大学对中科大毕业生青睐有加,出国深造比例位居大陆高校前列。于是王嘉骝早早地把目光瞄准了大洋彼岸。2013年9月,22岁的他终于凭借优异的成绩和对化学的热爱,、郭永怀等教授的母校——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
瘦瘦的大高个,白T恤配蓝色牛仔裤,正是王嘉骝这个标准帅哥意气风发、花样年华最经典的形象。在父亲的目光下,他的梦想一如清晨的太阳,正冉冉升起,他的人生在异国的追求中再度启航……
作者简介
魏泽清:安徽合肥人,中国淮军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常务理事,安徽旅游文学艺术协会常务理事,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皖新传媒签约作家。安徽中青年作家研修班学员。
先后在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中国新闻网、中国日报网、中国散文网、当代作家、作家报、作家、安徽文学等上百家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发表诗歌、散文、散文诗、随笔、小说、文学评论、纪实文学600余篇(首),新闻作品1000多篇。作品入选二十多种选本及获奖作品集;有系列散文入选老年大学教材;有散文作品入选中小学生阅读文选;所写淮军史料入选新编国家《清史》。
其散文风格多样,或清新自然,或细腻华美,或风趣幽默,或蕴含哲理。作品荣获2013年“江淮文学奖” 、2015年“全国诗歌散文联赛”特等奖、2016年首届“上善若水杯——我的父母亲全国征文大赛”三等奖等奖项。
平台合作
聚力阅读结盟龙杰传媒(一路听天下),让阅读产生价值,让写作获得尊严。平台开放征集中长篇小说、进行作品的有声化制作及推广,欢迎作家朋友联系我平台洽谈合作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