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记资讯 >毅力,比黄金还珍贵

毅力,比黄金还珍贵

2023-05-10 14:56:27


毅力,是我们需要着力让孩子养成的一种品格,毅力可以形成习惯,可以让孩子终身受益。正如《论语》中曾子所说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培养孩子,有身教与“书教”两条路,不能靠说教,孩子毅力的培养,是个长期工作,做起来不容易,但一旦孩子具有了这 种品格,教育孩子便获得了一个大成功,比名次的提升,或者不再沉迷游戏,会有更大的意义。

首先是身教,父母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它不需要家长说什么,但孩子能看在眼里、学在心里,父母的习惯, 往往最后也变成了孩子的习惯。我的父亲,坚持几十年早晨锻炼身体,对我长大后养成早起的习惯,起了直接作用。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没有睡过懒觉,天不亮就起床,这已经成了他生活的一种方式。父亲起床后,会进行多种锻炼,做俯卧撑、下蹲、甩手、压腿等等。这些活动分为室内和室外两种,需要健身器材的,就在室外 ;不需要的,就在室内。这些运动,做 一天两天,或者一周两周,每周一两次,都容易达到,难的是父亲坚持了一辈子。比如下蹲,我上大学前,父亲每次能做200个,这不是锻炼几周就能达到的。那时,父亲做俯卧撑,不是手掌着地,而是用大拇指、食指、中指三个手指支撑,或者手握成拳头支撑,各做几十个。我自己试着做过,难度不小。

父亲已经七十多岁了,各项运动数量上都减了不少,但仍然会锻炼两个小时以上,很少早晨5点后起床。这个习惯,让父亲现在除了有牙疼、腿有些不便等外部病痛之外,内部的血压、血糖等指标都很正常。父亲告诉我,他开始锻炼身体,是从二十多 岁时开始的,那时营养少,干的杂活儿又很重,体质差,为了增强体质,他开始锻炼,一直没有停下来。父亲早晨锻炼的习惯,我没能“传承”下来,但早起的习惯,我坚持得不错,工作几年后, 还能保持7点前起床。

除了早晨锻炼,父亲的另一大“习惯”是从不吃药,也不喜欢去医院,他坚信“是药三分毒”,不管什么病,都不吃药,为此,母亲说过他多次。像感冒发烧这样的常见病,父亲都是通过多喝热水、早睡觉来治好的。印象最深的一次,父亲工作时不小心被重物砸伤了脚,硬是没去医院,在家养了一百多天,基本上养好了。对于去医院看病,父亲认为,每个人,只要去医院检查, 都会查出病来,尤其是老年人。你的身体怎样,其实就摆在那里, 即使查出来,又能如何?徒增担心。还不如不知道,就当自己没病,坚持锻炼身体,比吃什么药都管用。想一想,父亲朴素的养生观念,还真有道理。

不吃药的习惯,我没有坚持,但受父亲影响,我也很少吃药, 即使去医院开了药,有时也会减量吃。平时的感冒发烧,我从来不吃药,而且一般有个一两天就好了,从医学的角度看,是因为之前感冒都是自己好的,身体对此的抵抗力强。到现在为止,我只输过一次液,还是在研究生快毕业的时候。

父亲的例子,让我深信家长的习惯,不论好坏,都会对孩子 产生莫大的影响。孩子的天性是模仿,各种学习开始阶段也都是模仿。从学说话,到学画画、学写字、学说英语,都从模仿开始, 各种行为,也都从模仿开始。孩子模仿谁?身边的人!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如果家长经常晚起床、 喜欢看电视,孩子多半也会有晚起床、喜欢看电视的习惯。从这一点来看,想让孩子养成什么习惯,家长应先养成某种习惯。自己不具备,而让孩子坚持,确实比较难。

培养孩子的毅力,除了家长的身教,还可以通过读书来养成。 书籍种类很多,培养孩子的毅力,最好是让孩子读人物传记。

中小学阶段,我学习比较刻苦,愿意为一次考试坚持长时间 的学习,这个习惯一直保持了下来。研究生毕业,我想考博士, 做出决定后,我一边跟随博士一年级学生蹭课,提前做准备,一边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复习,坚持学习了3个月,尽管最后没考上, 但我一直认为,我肯定是最努力的考生之一。只要尽力了,即使没成功,也不后悔。

学习上的毅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我小时爱看人物传记。 我很清晰地记得,当时我获得一本介绍科学家青少年时代的书, 其中有物理学家张文裕与妇产科专家林巧稚的求学故事。张文裕从小家境贫寒,靠着老师、亲友的资助,才勉强读完小学、中学。 大学时代,他也需要不断打零工,才能吃饱肚子,交上学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林巧稚母亲早逝,她靠刻苦学习考入了协和医学院,并通过更刻苦的努力,获得了协和的最高荣誉“文海奖学金”,成为一代名医。

我一直认为,让学生多读名人青少年时期的人物传记,对其 品格的养成,远好过喋喋不休地给他讲“大道理”。人物传记不是虚构的,是真实发生的,它能促使孩子“见贤思齐”。不仅孩子, 即使大人,也会自觉不自觉地互相比较。比什么,怎么比,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结果。如果只是比谁家的房子大、谁开的是名 车,谁身上穿的名牌多,谁去过多少海外国家,那只能“腐蚀” 孩子的精神,很难让其产生向上的动力。名牌、名车、海外旅游, 这是父母努力的结果,并不是父母成功的原因。作为父母,即使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也宜主动避免孩子在这方面的“炫耀”,不让其在物质方面做过多比较。

人在看书时,会有代入感,孩子也是如此。阅读名人青少年时期的传记,可以让孩子感觉,人家和自己年龄相仿,条件相似, 甚至不如自己,可以有这样大的毅力,坚持学习,不以为苦,取得辉煌的成就,自己为什么不可以呢?每一本这样的人物传记, 就如同孩子身边多了一位刻苦学习的“同学”,这样的同学多了, 孩子的学习毅力,就能逐渐养成,自发产生。

我愿意向图书出版单位提个建议,除了出容易赚钱的教辅书,也多出一些关于名人青少年时期传记类的书籍,根据不同的年龄段,推出不同版本,便于孩子们阅读,由于此类书不是畅销书,政府对于此类图书,也宜在财政支持上予以倾斜,这将是一 项“文化惠童”工程,说不定某本名人传记,就点亮了某个孩子的“精神天空”,为民族多储备一名人才。它对于孩子毅力的培养, 会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作为家长,多给孩子买传记类读物,善莫大焉。

本文结尾,我突然产生一个想法,如果有一天,我做中小学生培训,愿意推出系列阅读课,不去咬文嚼字,不去研究范文, 只读精心挑选的人物传记,去开启孩子的心灵之窗,它们一定会带给孩子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上文摘自微言出版 刘晓亮《陪伴,是对孩子最长情的告白》)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传记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