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流书,做一流人!人生必读好书指南
微信平台读好书类的领先订阅号
文 | 陈缃眠(经作者授权发布)
人物传记,应当属于小说与评传之间的文字作品。
小说有时会对事件进行某种程度的虚构,让它更加具备可读性。然而,这却影响到我们对具体人物的认识。人物留下了久远的轨辙,我们刚入门,很难分辨其中真假。
如果我们读评传,选择也不错。它去除了很多的感性,把一个人放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解剖他的思想、行为等方面。不过,这种评传很可能读到一半你就没了兴趣,它保证客观的时候,拒绝了情感的介入。
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作者对传主没有痴情,能否做到独特的深入阐发?客观的人物评传,人人可以为之,而那种深入的精神诠释,却不是每个人都有如此的水平。
传记之难写如此,一部优异的作品,真是很难见。目前市场出现的人物传记,严格意义上说有很多不合格。前阵子简友山僧扫雨被气的大喊要与人绝交。因为有人向他推荐了一部既浪费时间又起鸡皮疙瘩的伪传记——《林徽因传》。
我的书里,有五本比较好的传记。不知这五本,你是否读过?
钱穆这个人,对爱好历史的朋友不会陌生。他对史学的研究,在近代学术史也是独当一面。早在抗日时期,他写了一部《国史大纲》作为大学历史教材,也是这本书奠定了他的名声。他一生治学孜孜矻矻,即便晚年眼睛失明,在亲朋帮助下完成最后一部数十万字的归结作品《晚学盲言》。
他对中国文化的优势是很有自信的,这种自信,来源于儒家。如果你读过《国史大纲》,也可以感觉到他的士人面貌,是来自儒家的滋养——更准确的说,是来自孔子。
这本《孔子传》字数并不多,但就孔子的生平问题,结合了史学和儒家诸文献做了自己的学术判断。他说,孔子的最大贡献,在于精神和教育,这一点是返回到《论语》的根本结论。他对孔子的历史评价,和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的说法异曲同工:他是一个千年文化的继承者,也是一个千年文化的开拓者。
这本书中,不光对孔子进行了精神探讨,也对孔子诸弟子,如颜回和子路的差别、子贡等人,有归纳性的评价。这不是一本文学性的作品,却有十分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文化见识。从中我们不光能读到孔子的生平言行,也能看见钱老先生对中国文化的一腔热诚。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在今天的快速时代,每个人对道德价值问题漠不关心的时候,更需要一个关心尊严和情感的人。顺着钱穆先生的笔,我们可以重返到中国轴心期,寻找自己的文化之根,反乎人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上之主要贡献,厥在其自为学与其教育事业之两项。后代尊孔子为至圣先师,其意义即在此。——钱穆
林语堂,我认为他是个幽默且慈爱的人。这一点,读过《吾国与吾民》《且行且歌》的朋友大抵都会这么说。一个水龙头的开关问题,都能引起一场反思的冷幽默,也只有这老头儿能干得出来了。他的眼光没有限制在中国,把中国的文化向国外传播,这在民国时期,非常具备远见卓识。正因为如此的爱心,他才会和苏轼神交吧?
他自己在《苏东坡传》开头说,写这本书完全是因为爱和兴趣。他读过苏轼的所有作品,还包括八百多封书信,甚至是苏轼题写过的书画卷帙也不放过。这样看,他是完全具备对这个“有蛇的智慧和鸽子的慈爱”的人“盖棺论定”的资格的(语见《苏东坡传》)。
读《苏东坡传》,我最大的感受是语言的平和,文字的娓娓道来。清风扑面,如元丰五年的赤壁之游。在书的开头,他毫不吝惜笔墨,一口气给了苏轼将近20个称号。又说在中国古代史中,很难找到这样文化上的全才,很难找到这样智慧和达观的人格,足以证明他对苏轼的崇拜。而苏轼的精神力量,也在影响着这个睿智的人物。
这本书也提到了北宋中后期的政坛事件,明明写苏轼,也会荡开笔去对王安石专作一章,介绍变法内容。这样让我们对北宋的社会情况、朝廷纷争、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人的心理处境都有细致的了解。有意思的是,他为王安石章节的名称取为“拗相公”,既贬低了,又抬高了,非常诙谐。不过,因为他太爱苏轼,对苏轼初到黄州的心境也偏于理想,对王安石的评价也不一定公正。如果还想了解王安石,不妨延伸一下,读一读梁启超的《王安石传》。
也是因为林语堂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传记文学是作者与传主的心心相印,非常人之可为。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轼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林语堂
周汝昌原来是做古诗词研究的,和南开大学的叶嘉莹先生在当代都有强大的影响力。他曾经出版过《千秋一寸心》,对诗词进行诠释。直到后来接触了《红楼梦》,便一发不可收拾。甚至去向胡适借书,为了研究又跑到苏联寻找《红楼梦》的其他藏本。
他的《红楼梦新证》出版后,引起过很大反响。就红学而言,他属于曹学门,旨在通过对作者的生平和思想研究,。就我个人而言,这种类型的文艺批评是不看好的。但是,就了解作者来说,这本《曹雪芹传》不可不读。
周汝昌先生对曹雪芹的态度和林语堂对苏轼的态度相似,都起于人格的“痴”。在书中,他通过学术资料和《红楼梦》的索引,来判断曹雪芹和祖上的历史以及他们的生活,。就细节来说,他甚至从曹雪芹的姓名开始钩沉探微,对曹雪芹的诗作、曹雪芹友人的诗作进行发挥,这是周先生的本行,可以对我们有所启发。他在书中还提出了脂砚斋到底是不是史湘云的问题,贾元春在曹家的原型是谁的问题,这些我就不透露了,有兴趣的读者会自己行动。
不可否认的是,周汝昌为了这本书付出了极大热情,甚至也有和国外的学者共同讨论。他在书前的题词和瘦金体相似,内容说到了自己对红学的兴趣。还写过一副联,主题叫做“为芹辛苦”。
这本书,足可以对曹雪芹进行深入了解,体会他的荒唐,他的痴迷,他的血泪。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
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周汝昌
苏泓月,是《时尚芭莎》杂志中文版的艺术总监,此前已经出版过历史小说《盗国》,她对中国古代文化也很有研究,我以前关注过她的微博,名字叫龍樹生。“龙树”二字,实际上是的一个菩萨名称。一年前,她出版了一部新书叫《古乐之美》,是针对传统乐器做的梳理。
《李叔同传》的副标题是“问君此去几时还”,这是李叔同《送别》中的一句词。在这部书中,作者并没有对李叔同对文化的贡献多做探讨,把笔墨花费在了李叔同个人的精神成长过程中。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标题都颇有古典韵味。实际上,这三个部分的分割,是受到丰子恺对老师李叔同的精神判断,分别是物质的、精神的、宗教的。而李叔同的成长,也是按照这个阶梯顺序展开,他总是感到无聊,总是感到空虚,一层层往更广阔的灵魂空间攀爬。我以前写过一篇《长亭古道》,也是以这本书的角度为基点,讨论民国时期的这位多才多能的法师的成就过程。
其实,李叔同对中国近代艺术的贡献是清净式的,无论是话剧、美术、书法、音乐,老让我想到一个词:安顿。佛学思想中,也是让我们学会安顿和净化。不过,我对李叔同临终前写得十分枯淡的“悲欣交集”,却让我到现在也没弄明白其中涵义,秘密不能解开。他在悲什么?欣什么?悲人世乎?欣解脱乎??
顺着这本书,我们可以看见碌碌风尘之中,一个人从风流少年到一代名僧的精神转变。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
他所走的每一步看上去似乎很险,又稳稳地落在每一个空格里,带着超越想象的美感,惊艳世间。——苏泓月
一行禅师是越南的僧人,是禅宗的一位大师,也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代表人物。
他写这本书的时候,原来叫《故道白云》,这个名字也得从佛学思想对人的启迪性来解读。这本书参考资料的收集,一般人也做不来。毕竟佛典众多庞杂,从分裂之后,各种演绎的名目也各有千秋。而一行禅师通过对不同地方的教派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挖掘,写成了这本浅显易懂的入门书籍。比较可惜的是,这本书所涉及的参考资料,作者没有一一列举出来,不过出于立一个方便的法门,这样做也是情有可原了。
这本书从·出生开始,讲到了他成长所见的生老病死、自己的成婚、舍去王子的位置求道,菩提树顿悟、、在各地给人们开导,最后涅槃。
我们对存在太深的隔阂,总认为是不讲情欲的。通过这本书,你会发现不是这样。对妻子呵护有加,临行时也是依依不舍,而他的妻子夜晚也没有睡,听见他出门的声音,只能一边舍不得,一边支持他的追求。他不认为断绝情欲就可以悟道,而是通过考察人与世界的关系得出的四圣谛八正道等等,来正确引导人们欢喜和善的生活。
这本书读起来很清爽,而一行禅师对环境的描摹也让人感到生机勃勃。因为思考解脱之法后,心灵很放松、愉快,这是依靠禅师的智慧。
因此,这本书作为佛学入门也可以,它里面涉及了很多佛学角度的世界观和认识,用门外汉能听懂的话说出来,又不失于内涵的世俗化,是一本了解佛学、了解的极佳读本。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他知道他已找到大道,达到了他的目的,所以他内心平和自在。他对自己承诺,要把他的发现与大众分享,以使他们从苦痛之中解脱出来。——一行禅师
这五本书,是可以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孔子、苏轼、曹雪芹、李叔同、这五个时代伟人,影响着中国文化。他们高超的精神观念,我们从这些书中可以做个了解。
钱穆、林语堂、周汝昌、一行禅师、苏泓月,苏泓月还是比较年轻,但李叔同别开生面的描述,是让人感到欣喜的。总的来看,这五位作者已经在相关领域有了自己的一片天空,足可以信赖。
这五本书,对传主描写既全面而深刻,也充沛着作者拳拳的感情。因此,我只向你推荐这五本。
* 陈缃眠 简书作者,公众号:陈缃眠 微博:陈缃眠
读一流书,做一流人
微信公众号:人生必读好书指南
想看好书但不知道该看什么书?
关注后可获得适合您的好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