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有独特个性和经历的女作家写作的一部内容独特的非虚构作品。作者吕途从小生长在长春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几年后去荷兰留学,获得瓦赫宁根大学发展社会学博士学位。后来因为一个特殊的机缘,也出于个人选择,她于2008年告别欧洲生活,来到北京皮村,就职于这里的北京工友之家,主要负责工人大学日常教学工作,同时从事研究和写作。她用近十年的时间访谈了数百名打工者,然后撰写了非虚构作品“中国新工人”三部曲,《中国新工人:女工传记》是三部曲的第三部。
在这部新作中,吕途从她访谈的上百名女工中选择了其中的34位,她们都是默默无闻的人,吕途通过她们的口述为她们作“传”,写出她们的成长历程和人生经历。
这本女工的故事,对各年龄段的读者都有特别的意味。从50后到90后,年龄跨度很大,从中可以看出从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国营工人到国企改革工人下岗,再到九十年代以来的新工人的代际变迁历史。作为妇女问题研究者和长期做新工人调查的社会学者,吕途针对女性成长、婚恋、在家庭中的角色、性问题等,做了有针对性的访谈安排。以她的底层视角和她对当代中国的观察,通过当代中国女性劳动者的命运,集中揭示出社会巨变中的希望和忧虑。
在访谈过程中,吕途尽量走进对方的生活和住处,走进女工的家里,因为她们是这里的主人,感觉会更加自在。通常对每个受访者的访谈笔记都超过了5万字,而书中每个故事平均只有5千字,在这个从5万字到5千字的淘洗、淬炼过程中,作品尽量保留了女工们自己的语言,尽量以原汁原味的形态传达出每个人的丰富经历和所思所想。这些故事延伸出了两个历史:一个是时代变迁的历史,一个是个人的生命历程,当代中国的巨变深刻地塑造着每一个人,而不同年龄段女工的成长经历、谋生历程,也从不为人知的角落见证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作为女性,她们的恋爱、婚姻和生育是女工故事的重要内容,她们承受着比男性劳动者更为沉重的家庭责任和社会偏见;作为劳动者,她们生活得如何,是否能得到解放和新生,也是衡量社会变革、进步的尺度。女工个体的生命经验固然会显得单薄甚至无助,而当每一位劳动者的经历汇集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女工群体坚韧的精神面貌。
本书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和评价,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亲自为本书作序,她在序言里称赞《中国新工人:女工传记》“是一本另类编年史”,“如同所有的编年史,在极端朴素的讲述中,历史显影出它清晰的刻痕和断裂处的裸面。”清华大学教授汪晖说:“这是一部关于新工人的著作,也是一部为了新工人而写的著作,由大量的访谈和细心的分析构成,作者通过持久、广泛的对话,将自己融入这个群体的命运之中,用自己的手、自己的心去摸索这个群体的劳作的身体及其痛苦、欢欣,记录这个群体的灵魂的轨迹。”和吕途同在北京工友之家任教的北京大学学者张慧瑜说:“我很敬佩吕途老师能在这样的时代留下这样三本书,十年二十年之后,也许我们会因为这样的写作觉得心安一些,毕竟这个时代的普通劳动者还有人关注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