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蓑翁论书”蓝字,即可关注本公号。
(美)科里根《如何写影评》(后浪图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引进出版的关于影评写作的上佳指南性读物的最新版,采用非常准确、专业而又清晰、易懂的笔法,为电影评论的写作,给出了循序渐进而又具有操作性、指导性的方法与建议。对于电影爱好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成为你影评写作的起点;对于影评人来说,这本书是检视和提升自己影评写作能力与水平的常备工具书;对于电影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是给出了丰富工具和规范操作步骤的电影研究入门书。这样一本经典之作,定价又只有不到30元,值得无比值得收藏、阅读和时时查阅。
鲁迅《朝花夕拾》(凤凰壹力&译林出版社):鲁迅先生的经典回忆性散文集,很多篇目都是中小学时学过的课文,现在读起来仍然印象深刻。尽管是回忆自己童年和青少年岁月的文字,但这些文章系统地回顾了鲁迅的求学与思想、价值观形成过程,对于了解成名之后的鲁迅来说,显得至关重要。鲁迅在这本小书里的文字简洁、清淡而又诙谐幽默,文头文尾总会夹杂一些对论敌和时局的嘲讽,很是有趣。凤凰壹力的这个新版本装帧朴实,选用的插图都来自民国原版,非常值得阅读和珍藏。
白寿彝《史学遗产六讲》(北京出版社):白寿彝先生一本非常重要的小书。前六讲谈中国传统史学著作和中国史学传统之于当代史学的意义,举重若轻,信手拈来,高论迭出,读来十分受益。即便是引起众多年轻读者诟病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史观,白先生也是建立在深入理解之上的灵活运用,,其功力让人折服。后面所附的两篇关于《史记》的研究文章,深入浅出,分析详尽,论述在理,也让人颇受启发。如果不带有意识形态偏见的话,应该承认这仍然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中国史论经典著作。
(美)芮沃寿《中国历史中的》(北京大学出版社):美国汉学家芮沃寿的一部名著,根据作者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的六篇演讲稿整理而成。作者在如此有限的篇幅之内,就将中国历史进程当中,,与道教和儒家学说之间的竞争与融合,以及对于中国文化与思想的巨大影响等问题,梳理得清清楚楚,堪称微言大义,非常值得称道。即便已经成书半个多世纪,今天再读本书,仍然大有裨益。
阎海军《陇中手艺》(北京大学出版社):关于当代乡土中国面貌的《崖边报告》一书作者阎海军先生的新著,用历时近三年的时间,遍访陇中地区尚存的民间手工艺人,用25位代表性手工艺人的生命故事,详细展现这25种不同的陇中手艺在当代的留存状况。作者的文字诗意、流畅,富于细节,仿佛一部文字版的手工艺纪录片。他的详细调查与记录,让我想起同样关注手工艺与民俗的当代流变的福建纪录片导演鬼叔中先生。本书的扉页上写着“献给所有追求质量至上而劳动的人们”,而这本书本身,就是一部精雕细琢的手工艺作品。向本书作者阎海军先生致敬。
陈泳超《声教所及》(中西书局):北大中文系陈泳超老师领衔的课题组,以清代著名文人纪晓岚在新疆谪居两年里的行脚笔记为主要线索,对新疆地区展开的民俗回访实录。尽管部分调研记录略显生涩,但整体而言,整个回访调研完成得相当扎实。基于历史文本的精读分析,跟实地田野调查的结果,互相映证,完美融合。实在是关于新疆古今民俗、历史与文化一本难得的参考读物。值得推荐。
樊锦诗(主编)《敦煌文化探微》(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先生主编的一本介绍敦煌文化的科普性小书,框架清晰,文笔生动,简明扼要地从概述、宗教文化、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科技等全方位的视角,介绍敦煌文化的魅力与特点,同时配有大量精美的图片。想去敦煌旅游或者对敦煌文化有兴趣的朋友,有此一册在手,便已足够。
(美)贝尔曼《音乐文章写作指南》(后浪图书&湖南美术出版社):美国学者贝尔曼的一本关于音乐相关文章写作的上佳指南性读物,从音乐相关文章的写作规范与技巧、注意事项、相关范文与案例等方面,全方位地对包括音乐会评论、节目单说明、唱片介绍、新闻稿、分析报告和研究论文等在内的各种音乐相关文章的写作,进行富有针对性和实操性的指导。无论是乐评人、音乐研究者,还是音乐随笔的写作者,甚至抑或只是想精准表达自己聆听音乐感受的乐迷,都完全可以从本书当中获得丰厚的启发与收获。
(英)彼得·格林《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后浪图书&民主与建设出版社):旅居美国的英国学者彼得·格林关于亚历山大大帝和马其顿帝国的一部出色的传记性史学著作。在形式上采取非虚构文学的写作手法,行文诗意流畅,充满故事性与戏剧张力,叙事功力深厚,具备很强的可读性。然而所有这些出神入化的叙述,都基于格林对于大量史料的搜集、考证与再辨析,单从长达近80页的注释及引文和资料来源,就可见本书的学术性与严谨性。在论述过程中,格林恪守了一位历史学者的本分,即杜绝过度的渲染与煽情,把亚历山大从各种浪漫化的传说故事当中解脱出来,。对于亚历山大和马其顿帝国史感兴趣的朋友,本书不容错过。
(美)罗汉《武瞾》(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社科文献甲骨文推出的史学论著,总是在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方面做得比较好,这本《武瞾》也不例外。单纯从文字流畅程度来看,这就是一本比较通俗的关于武则天的传记,好看、耐读,又有着国外学者不一样的视角;而从学术层面而言,这本书对于史料的搜集与挖掘,颇有可观,不只参考了大量正史和今人研究著作,还征引了不少野史、传说和笔记类的史料,同时对这些史料进行比较具有说服力的辨析与考证。整体而言,是一本值得阅读和收藏的武则天传记作品。
王晓明(主编)《中文世界的文化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掌门人王晓明老师主编的一本关于华文世界里文化研究的对话论坛实录合集,几乎荟萃了华文世界专注于文化研究,或者对文化研究感兴趣的绝大多数老、中、青三代学者。虽然出版已有六年,但其中大多数论文的研究主题与分析内容,仍然可以代表华文世界文化研究的最高水平。唯一的遗憾在于,讨论交流部分的篇幅相对较短,而且深度和互动程度,跟我个人的期望相比,尚有一定距离。
尚小明《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东方出版社):北大历史系尚小明老师二十年前博士论文的增订再版。当年这篇博士论文,曾经荣获全国首届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当年北大文科仅有两篇博士论文获奖,可见其在当时获得的认可程度。在几乎没有前人参考文献的情况下,尚老师发扬“坐穿故纸堆”的精神,硬是从各类清人笔记、文集等第一手史料当中,搜寻到大量关于游幕学人的材料,采取精心编排的框架和严谨细致的分析,组合成这部煌煌近六十万字的大书。其史料搜集与辨析能力,对于史料组合、分析的不俗史识,以及甘于寂寞的学术精神,今天再读,都仍然让人感佩不已。
上海博物馆(编)《公共历史教育手册》(华东师大出版社):上海博物馆主编的一本关于公共历史教育的指南性手册,各个章节的作者多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专业背景的青年老师和学生。这本小册子以深入浅出的笔法和丰富生动的案例,介绍了历史学的主要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书写方式,实在是一本关于历史学研究的上佳入门导论级读物。当然,由于其介绍内容多为作为学术的历史学,因此阅读本书,仍然具有一定的门槛,可能更加适合于具备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朋友,而非简单意义上的通俗历史读物。
庄祖宜《厨房里的人类学家》(理想国&广西师大出版社):受过多年人类学训练、又转投厨师行业的台湾传奇女子庄祖宜的代表作的最新版本,收入了作者放弃人类学博士学位,从零开始学习厨艺后,写下的几十篇关于美食的随笔文章。庄祖宜的文字坦诚、热情而阳光,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她对美食制作的无比热爱。尽管全书当中,似乎并没有提及任何人类学的理论,但人类学的“他者”视角与眼光,使得作者能够对众多看似普通平常的细节充满好奇,并且用详实的文字如实记录。这样一本书,无论对于美食和烹饪爱好者,还是对饮食人类学的研究者和读者来说,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法)基佐《艺术论》(广西师大出版社新民说):关于欧洲知名艺术作品的观赏笔记和相关理论研讨的一部名著。,,他做过法国首相,而作为历史学家,他是法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在这本书里,既有关于绘画、雕塑与版画这三种艺术形式的对比研讨长文,也有关于欧洲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数百年间,诞生的部分重要艺术作品的观赏与分析笔记;每一部作品,都分别配有版画和原画的不同版本。本书图文并茂,编排雅致,制作精美,对于艺术史和艺术名作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一读。
李继凯、党圣元《中国古代道士的生活》(万卷出版公司):李继凯和党圣元两位老师出版于1997年的旧著的新版,从道士与道教的关系,道士的宗教信仰、修炼生活、日常生活、戒律清规、法事活动,以及其与中国社会生活的关系等方面,详细论述中国古代道士的生存状态和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面向,极具知识性和参考价值,可以作为了解道士与道教的入门性小书使用。
莫言《我们的荆轲》(浙江文艺出版社):三年之后,因为南园读剧会的缘故,重读本书,对莫言在《我们的荆轲》里的表达主题和创作意图,多了几分理解。荆轲是我们的荆轲,太子丹是我们的太子丹,秦舞阳是我们的秦舞阳。舞台上看似上演的是历史故事,然而又如何不是照见我们现代人的虚荣、伪善与功利?
沙青青《暴走军国》(东方出版中心):新锐作者沙青青关于近代日本战争记忆研究的专栏文章合集,在严谨史料考证的基础上,用平实流畅的文字,论述个人、集体与国家记忆视角下的日本战争观与战争态度。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于文化研究方法的运用,多通过日本当代影视艺术文学作品,考察其中暗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演变。值得一读的一本小书。
史杰鹏《悠悠我心》(新经典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史杰鹏老师(网名“梁惠王”)关于中国古诗词的二十堂网络课的讲稿合集,用现代人所熟悉的各种生动案例,和平白浅显而又风趣幽默的文字,将中国最优秀的古诗词作品的丰富意蕴娓娓道来,既传播经典,又具有足够的贴近性、大众性和普及性。无论是阅读本书,还是收听相应的网络课程,对普通诗词爱好者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知识实验室(编)《我在北大当教授》(东方出版中心):知识实验室推出的关于20位北大教授的口述实录合集,主要围绕自己在北大的求学、工作、成长经历,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心得感悟,以及对于北大、对于人生、对于国家的诸多充满真知灼见的丰富感受构成。每一位教授,都是一个独立、自由而美好、丰富的灵魂,读来让人油然生敬而又亲切温暖。本书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文科教授与理科教授基本上是一半对一半,从而区别于很多以文科学者为主的访谈,更符合北大国内顶级综合性大学的身份属性与学科分布状况,值得赞赏。
唐棣《遗闻集》(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作家、影评人、电影导演唐棣的最新作品,与其称之为短篇小说集,我更愿意用故事集来定位这本书。这些光怪陆离而又煞是好看的故事,融中国古代传奇小说的内核和当代实验电影戏剧艺术的手法于一体,穿越、迷幻而又直指人心。夏日的午后,读这本小书,让灵魂自由在超时空的历史长河里穿梭,感觉应该不错。
卢海鸣《南京民国建筑》(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南京城市文化史研究学者、南京出版社社长卢海鸣先生关于南京民国建筑的一本入门级的图文并茂的小书,隶属于符号江苏·口袋本系列,以简明清晰并且富于可读性的笔法,介绍了南京的代表性民国建筑,以及这些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同时配有大量关于这些建筑在民国初建时和当今的新旧对比照片,非常适合作为行走、游览南京民国建筑的指南性读物。
(本书单所收书目,全部来自蓑翁在五月份读过,并且评星在四星或以上的人文历史类书籍,点评仅代表个人观点,供书友们参考。)
如果对本文感兴趣,欢迎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这里是:蓑翁论书,微信号:wengonbooks
@江海一蓑翁 的个人原创作品发布平台,从书出发,畅谈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与艺术,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转载、合作或其他事宜可邮件24627449@qq.com或者加我私人微信号:batongyang(注明“蓑翁论书”粉丝)!